时间:2021/2/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食谱 http://www.yushiels.com/m/

近日头条:△时间的女儿△亲子骑行记:从杏子铺至梓门桥△油炸泥鳅:记忆里的那碗烟火△文塔山上角铃声△梅龙山里好人家

本文配图:邓全科

文|朱渭波

在鲍勃·迪伦的画展上,看到他的这样一段话:

我从小就见到、听到火车经过,它们总能给我安全感……远处传来的火车声响多多少少让我觉得自在,好比万事俱备,好比我身处某个平坦位置,从未身陷险境,一切都契合得严丝密缝。

这是迪伦对家乡铁路的记忆和感觉,亲近,安全,静谧。“铁路”是迪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画布上,经典的铁轨形象延伸至远方,直至消失在视野里。他还说:

我从小就和铁打交道,我在铁矿石产区出生长大——在那里,每天呼吸的空气都带着铁味……

这样的文字和画作让我想起穿过故乡的那条唯一的铁路——娄邵线。

童年或过往的记忆被唤起,往往只因了某种气味、某种味道,甚或某一缕阳光、某一丝迎面吹过来的风。对铁路的记忆,确实少不了那种或浓或淡的铁锈味。我的家不在铁路旁,但初中时上学必须经过这条铁路。铁路与乡村公路交叉形成一个道口,道口的东南角有一座在那个年代还算精致的小屋,小屋有玻璃窗,屋里常年有扳道工值班。每天上学,横跨铁路,就能闻到火车道独有的那种铁锈味。

短短的几步路,会禁不住往两端望过去,铁路北边的一头伸进两座小山之间,消失在拐弯处,南边的一头穿过村庄一直伸向远方。

家不在铁路旁,所以对在铁路上行走都充满了向往,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铁路很干净,两条锃亮发光的铁轨架在枕木上,路基是灰白黑相间的青碎石,铁路两侧还有窄条的水泥安全带。晴天无尘土,雨天无泥巴,这是乡间人们梦想的走道。每次上亲戚家,如果可以选择走一段铁路,就算绕道很远我也会央求爸妈一起领略这难得的“铁路时光”。在铁路上行走,若是一味地踏着枕木向前,或是走在两侧的水泥带上,那定然觉得无趣。年幼便顽皮,年少就轻狂,双脚不踩在平整的枕木上,偏要往枕木间的碎石上踩,石子儿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一不小心一个趔趄就要摔坐在枕木上;或是干脆在溜光水滑的铁轨上练起了“一字步”,把身子扭起来,比着赛看谁走得更远些。

爸爸算是个有趣的大人,他对我们说:“有本事别下来,想想看怎么做到不下来。”上上下下,几番试验,我眼看前方,双臂张开,也便能一口气走出很远去。

铁路走累了,可以就地蹲下来,研究固定铁轨的硕大钉子,研究石子儿,研究长在石碓里的一棵倔强的蒲公英。每每停留在铁路上,大人就会显得很紧张,侧着耳朵一阵听。若远处有火车的汽笛声传来,我们便慌不择路地往两侧跑下去。孩提时胆小,轰隆隆的火车呼啸而过,带得铁路两旁风吹树摆,茂密的灌木丛似乎都要被掀倒了去。小小的人儿捂着耳朵,闭上眼睛,站在稍宽阔的地方,甚而躲在大人的背后,急切地盼着火车快点开过去。铁路上黑皮的货车吸引不了我们多少注意,那绿皮的列车才是我们好奇又神往的。站在蜿蜒的铁路上朝两端眺望,铁路都似乎连通着无尽的远方。远方,远方是什么?很小的时候问过爸爸,爸爸说远方跟我们这里一样,有村子,有房子,也有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快记事的年纪,开始坐上火车,去到“远方”,发现远方和我们这里不一样。远方的人说不同口音的话,远方有很洋气的城,城里有百货大楼,有冬瓜桥,有城南公园,公园里有关在笼子里的老虎狮子。

这个远方是邵阳城。邵阳在老人口里叫“宝庆”府。从家乡那个叫“金家”的车站去邵阳,沿途要经过的车站有三塘铺、金仙铺、牛马司、廉桥、邵东、范家山。今天看古人起的这些地名,有趣还带几分雅致。小时候可不懂,地名全在大人的嘴里,每过一个站大人就要念叨一遍,过了几站,还有几站。牛马司有煤矿,廉桥可以进补药,邵东可以批发衣服和小商品,范家山可以贩梨子……原来那些不远的远方也大不一样,有很多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娄邵线上坐火车往南走,火车永远都只开到邵阳。“邵阳再往前是哪里?”问爸爸。爸爸说再往前就是大山了,火车路不通了。当时,只觉得邵阳在一座大山脚下,那座山高得火车都爬不上去,山那边是哪里,不知道。

从此觉得自己能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这邵阳城。

金家往南是邵阳,往北的娄底不知道什么样子,没去过。直到16岁那年离开妈妈,一个人去娄底念书。那一年,铁路上还在跑最后一趟可以载人的黑皮货车。黑皮货车里的人用报纸摊在地上,坐在暗处,眼望着大车门处的亮光发呆。我在车厢里瞄了一番,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落脚,只能靠着车门站立,心里祈祷货车开快点,再快点。有一天,黑皮货车彻底被取缔了。人们似乎松了一口气,坐上绿皮列车的那一刹那,似乎一切都顿时变得高大上起来。16岁离家不算早,可妈妈每次都要送到火车站,看我上车才放心。行李背包里东西不多,无非是一周或半个月回来取的一些吃食。从家里走到金家火车站,要翻过一座山,经过一座砌得像模像样的石拱桥。据说石拱桥上有个“桥寄娘娘”,弟弟从小就“过寄”给了这桥寄娘娘,每逢七月七妈妈清早便带弟弟过来烧纸钱。走过这桥无数回,从没看到过桥寄娘娘,只看到河水在桥下哗哗地流,石拱桥的桥身爬满了一种长椭圆形叶子的铁丝一般坚韧的藤。

一路上和妈妈聊很多,妈妈也叮嘱很多。小路蜿蜒不好走,每每希望快点走到铁路上去。妈妈理解我,偶尔也绕很远路,避开小路,走马路直接上铁路。跟小时候比,铁路上枕木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于是,每一步踏上去已经不是那么顺当。

离开妈妈的日子,路绕得再远,话都说不完。只是,真的已经记不清我都跟妈妈说了啥,许是些学校里的新鲜事,或是毕业之后打算干份什么工作。总之那几年,妈妈的脸上总是挂着笑。那些你向往的东西,老天会鬼使神差般让你得到。现在,从娘家到婆家的路,竟然可以走将近十里地远的铁路。铁路上防腐木的枕木虽然已换成水泥的了,但这条娄邵线已不再跑列车,它已经被历史遗弃了。铁路的两端依旧静静地向前延伸,而那个更远的远方,已然不再只是在梦里。

作者:朱渭波,女,湖南双峰县甘棠镇人,现居上海。本文系作者投稿作品。

配图:邓全科,湖南省双峰县三塘铺镇人,现供职于中国石化湛江炼油厂,广东省摄影家会员。配图场景为娄邵线上的三塘铺火车站。

朱渭波文章:1、那些年没有创可贴,那个年代也还不远2、故乡的老屋3、梦里的湘土丘陵4、母校忆:东风小学5、母校忆:金家中学6、留着性命吃豆豉7、有些光,照亮了记忆8、外婆路,外婆河9、当新屋取代了故乡的老屋……10、除夕静静忆“过年”11、姑妈家在龙模桥12、辣,是刻进骨子里的家乡味13、9月,做一场关于故乡秋天的梦14、想念妈妈的老布鞋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土著民自创办以来的所有文章,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用你想要的关键词试试哦!土著民乡土

文学

生活

记忆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第13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扎根乡土留住乡音传递乡情守住乡愁合作/投稿:toozoom

qq.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tc/95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