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芯糕是湖南湘潭的名优特产,久负盛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这种从小就馋得我口水直流的美味糕点也是江西贵溪传统美食,历史悠久。我很好奇,到底哪里是它的原产地,谁又是它的发明人呢? 灯芯糕,儿时的最爱与挥之不去的乡愁 “龙牌酱油灯芯糕,坨坨妹子任你挑”,灯芯糕与湘潭的名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说起灯芯糕,一种暖暖的情愫油然而生。灯芯糕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弯而不折,甜而不腻,松酥可口,落口消融。每次吃时,我总是把灯芯糕弯转成圈,送入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尝,那种甘甜中带一丝辣、清凉中含几许香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据说灯芯糕还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不过,我没有试过。因为那时候,灯芯糕对我们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一年难得吃上两回,谁会舍得烧掉呢。 爱吃灯芯糕不仅仅是我等平民百姓,毛主席对灯芯糕也是青睐有加。年12月26日,毛主席81岁生日。这一天,他是在家乡湖南长沙度过的。毛主席从来不主张也不接受别人给他做寿。但省委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却惦记着这一天。在毛主席的住地,工作人员采来毛主席最喜爱的腊梅和白茶花,点缀在客厅里。茶几上摆着湖南特产:一盘灯芯糕、一盘交切、一盘麻花条等。毛主席从书房走进客厅,看到桌上的腊梅,从瓶中取出一支,闻了闻,又轻轻地放回原处。捏起几根灯芯糕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并邀请从北京赶到长沙汇报工作的周总理及工作人员共同品尝家乡的糕点。随后,毛主席又吃了一小碗长寿面,过了一个颇有家乡风味的生日。 湘潭灯芯糕与一个孝子的美丽传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部队当兵。有一年除夕,我回家探亲,家里人都很高兴。晚上守岁时,妈妈拿出一些红薯片、人参米、灯芯糕、猫屎筒、交切等土特产供我们品尝。我一边烤着木蔸子火,一边吃着灯芯糕,一种温馨的感觉在全身弥漫开来。在队里也算半个文人的爸爸问我们:你们这么爱吃灯芯糕,知道它的来历吗?我们直摇头。于是,爸爸娓娓道来。 相传,明代弘治初年,当时湘潭县南有个忠臣乡,乡里有一个穷书生,名叫易奎,字文瑞,他与母亲李氏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易奎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出类拔萃,17岁就中了秀才。 老母患病,易奎连续放弃了三次乡试机会。乡试三年一次,时间是八月。公元年,弘治甲子年乡试,易奎已是28岁,见母亲病还未好,本想第四次放弃,母亲见儿子快到而立之年,哭着要求儿子前去参加乡试,博取功名,好光宗耀祖。易奎留下几升米,辞别母亲,前往武昌参加乡试。 湘潭与武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当易奎乡试后回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日。只见母亲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口里含着一根灯芯,易奎心急如焚,十分后悔。他找遍家里,才找出了母亲舍不得吃的一升糯米,仿造乡下土制糕点做法,将糯米泡湿,擂碎,滤干,加点糖,蒸成糕点,切成灯芯那样粗细和长度,一根一根地喂给母亲吃,母亲居然转危为安。不久,喜报传来,易奎高中举人,双喜临门。母亲活到了80多岁的高寿。 从此,举人易奎孝老爱亲的故事在忠臣乡传遍开来,许多乡亲都学着做灯芯一样的糕点,名字就叫灯芯糕。后来这种又香又甜的灯芯糕传到县城,从此流传下来。从那时算起,湘潭制作灯芯糕的历史已经有多年了。 爸爸讲的故事让我意犹未尽,我开始关心起灯芯糕的发展历史。 今年早些时候,我 经查询史料,明代的湘潭县忠臣乡下辖唐兴里、湘滨里,乡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湘潭昭山,大部分地域的确在现在株洲境内。但并不能说易奎就是株洲人。比如,众所周知,清代重臣曾国藩是湘乡人。他的家乡荷叶塘旧属湘乡管辖,现在归属娄底市双峰县,你能说曾国藩是娄底人吗? 江西贵溪灯芯糕:源于铁拐李所赐仙方? 早几年,笔者去江西贵溪龙虎山旅游,惊奇地发现,灯芯糕也是江西名优特产,以贵溪市龙兴铺生产的灯芯糕最为出名。美女导游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贵溪灯芯糕的来历。 明代末年,一个名叫薛应龙的小商贩来到贵溪县城贩卖灯芯草,不久定居下来,开了一个小店,出售自制腊烛,兼贩卖灯芯草和香纸、杂货等物,后又改行专制糕点。为广开销路,薛应龙别出心裁将当时市场很畅销的“云片糕”进行深加工,添加些白糖和优质麻油,切成细条,形似灯芯,取名为“灯芯糕”。但销路并不是很好。 有一天,寒风席卷着贵溪县城,北风呼啸,街道萧瑟。突然远处出现一位瘸了腿的乞丐,他一瘸一拐,摇摇晃晃,走走停停。没过多久,乞丐来到龙兴铺作坊外,乞求避风。 店主薛应龙见天色渐暗,眼前乞丐单衣薄衫,冻得直哆嗦,瘸腿上流着脓水,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很有礼貌地将乞丐请进店内,忙叫伙计备饭,并取出干净衣裳给乞丐换上。待乞丐吃完饭后,薛应龙又让伙计收拾收拾,让乞丐在作坊案板上歇宿一夜。 第二天,薛应龙和伙计们早早起来,来到作坊,屋内一切正常,老乞丐却不知去向,觉得奇怪。薛应龙突然发觉屋内香气扑鼻,百思不得其解。随着香气寻去,惊讶地发现,案板上隐约可辨有个人影印,并留有香料及配制秘方。薛应龙猛然想起,听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龙虎山,恍然大悟:昨晚来投宿的跛足乞丐是神仙铁拐李! 果然,薛应龙按照香料及配制秘方,在铁拐李睡过的案板上制作出来的灯芯糕不但洁白晶莹,而且异香可口,百食不厌。薛应龙惊喜不已,忙对天跪拜,千恩万谢,当即请人画出“铁拐李”像,并印在包灯芯糕的纸上。从此,“龙兴铺”制作出来的灯芯糕远近闻名,顾客络绎不绝。 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偶然品尝了“龙兴铺”灯芯糕,大为欣赏赞道:“京省驰名,独此一家”。“龙兴铺”也因此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为皇宫贡品的制作场所。 灯芯糕原产地之争:湘潭还是贵溪? 自去年以来,作为 贵溪是个县级市,属鹰潭市管辖。文友对文史感兴趣,对灯芯糕也有所研究。 文友认为:湘潭灯芯糕来源于贵溪。 他解释道:湖南人的祖先大部分是江西移民。早在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尤其是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大。 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湘潭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湘潭地区,并允许“插标占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北和湖南,当时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事件。 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江西人迁入湖南后,也带去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湘潭到贵溪距离公里左右,不算很远。湘潭灯芯糕很有可能是从贵溪传过来的。 文友说的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仍然表示不服。原因有两点: 一、湘潭人易奎发明灯芯糕之说发生时间为明朝弘治甲子年(公元年)。贵溪人薛应龙发明灯芯糕之说在明代末年。弘治(年至年)为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前后共十八年。而明朝(年-年)历经二十帝,享国年。由此看出易奎之说比薛应龙之说时间上早很多。 二、易奎之说是传说,而薛应龙之说有点像神话。前者的可信度远大于后者。 文友辩解道:你知道吗?易奎也是江西移民的后裔。 …… 我和文友谁也说服不了谁。哪里才是灯芯糕的原创地,也只好暂且存疑了。 总之,灯芯糕的发明,无论是湘潭易奎孝母救母的无意之举,还是贵溪薛应龙助人为乐获得仙方,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好人有好报。同时也为灯芯糕这种美食披上了一层神秘、传奇的面纱。 灯芯糕:群众智慧与“工匠精神”的结晶 其实,对于湘潭灯芯糕的来历,人们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灯芯糕属于苏点。据《湘潭县志》、《湘潭市志》记载:清咸丰年初,衡山人黄正大,参加湘军,后因战争流散,在浙江绍兴一家糕点作坊做工,学会了一套糕点制作手艺。来到湘潭城后,受聘于著名的龚庆祥斋酒酱坊。年,咸丰四年,黄正大在作坊开始做苏点,拉开了湘潭苏点生产的序幕。 黄正大与伙计周维四等人不断改革糕点的生产工艺,在制作苏点“银丝糕”时,将银丝稍微放粗,在配料也进行改进,以元粉(糯米磨成)、白糖为主,配上肉桂、红丝、甘草、薄荷等20多种中药,并改变包装,于年即光绪五年成功研制出灯芯糕。灯芯糕颇受湘潭百姓的青睐。在清代咸丰年间全国名特产品博览会上,湘潭灯芯糕被评为一等特产。 民国初期,湘潭糕点生产大发展,由龚庆祥一家逐渐发展到几十家,灯芯糕的年产量在两至三万斤。年,湘潭人携带名优特产灯芯糕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人员将灯芯糕一根接一根由火柴点燃,整个糕丝全部燃尽,并且散发出一种好闻的香味,在博览会上引起轰动,被各国代表誉为世界奇观。 解放后,灯芯糕得到进一步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改用提炼过的纯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产品的桂味更加纯正浓郁,多次获得湖南省“名糕点”、湖南省优秀产品的称号,成为城乡老百姓送礼佳品。 湖南湘潭和江西贵溪两地都产灯芯糕,两地发源历史也不相同,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湘潭出产的灯芯糕名气要大得多。不管怎样,我认为灯芯糕的诞生,是群众无心插柳的发现与糕点制作师不断创新的结果,是群众智慧与“工匠精神”的结晶。 推荐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是多少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