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化传梦人菊子。今天我们谈谈谁是《红楼梦》女一号的问题。 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世界的物质层面的“我”,一个是理想世界的精神层面的“我”。一个是处于种种复杂社会关系中,身上背着重重责任的儒家的社会的“我”;一个是渴望遗世独立、风骨清雅、性情率真、神韵飘逸的道家的自然的“我”。《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与林黛玉不正是这一体两面的“我”吗? 黛玉是在母亲死后,无兄弟姊妹可依傍,几乎剥离一切社会关系,无依无靠投奔外祖母。宝钗是在与家人一起上京望亲,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时,摊上哥哥薛蟠打死冯渊命案,体验到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的人情网的强大,更坚定入京待选才人的志向,以改变薛家富而不贵的局面。因她家京中房舍尚未收拾打扫,舅舅王子腾又刚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察边,于是他们住到贾府,为让姨父管约拘禁些无法无天的薛蟠。 《红楼梦》有戚序本,戚蓼生在序中评《红楼梦》“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意思是《红楼梦》常常同时写一体两面的事物,紧密融合,不分高下,宝钗与黛玉的关系正如此。戚又说“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戚蓼生说的没错。作者确实在强调我们不要忽略了书的反面,要看到“空”看到“无”,看到作者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写出的最钟爱的“通灵之说”的一面,看到黛玉与宝玉灵魂相通、为十二钗之冠的一面。 但我认为戚蓼生的感悟也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人之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本就是物之一体两面,不可截然分开。分则有病,合则完美。黛玉为何天生有不足之症,要吃“人参养荣丸”?宝钗为何从娘胎里带着一股热毒,要吃海上方“冷香丸”?因为黛玉与宝钗年少时不成熟,还意识不到人之另一面的可贵。人参养荣丸、冷香丸正是她两人各自修行的秘方,两人不断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最终得到兼美。也就是说儒家与道家本质上是相通的,钗黛合一、儒道合流才是《红楼梦》旨归。 第五回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宝钗与黛玉没有独立的册子,而是合在一个册子中,也正是此意。袭为钗副,晴为黛影,宝钗、黛玉正如对峙的两座秀峰,各自引领着偏重于社会人格或是自然人格的众群钗,我们阅读时不可不辩识其类别。何必为钗黛之争,挥拳相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方是对待宝钗、黛玉的正确态度。在欣赏二人的优点、反思二人的缺点中,修炼出兼美的人格,方不辜负作者曹雪芹的苦心。 英国作家托马斯.赫胥黎言:“假如个性得不到张扬,社会就不能进步;假如个性挣脱所有的约束,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红楼梦》正是借薛宝钗、林黛玉这两个双峰对峙的人物来演绎儒道合流、人的社会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大道。何必为钗黛之争,几挥老拳?二人本就是一体两面的“我”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时刻,你觉得宝钗与黛玉谁代表着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谁代表着时代呼唤的创新思维、创造人格?二人又带给我们哪些启迪呢?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精彩的评论,并为她们点赞、转发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xw/145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