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华岩苍茫

石舌

我们在寻访华岩湖水源地时,却发现待漏山和大老山只不过是中梁山脉向东延伸出来的小脚趾头。双峰连屏,高不足百米。还没用劲,便已登顶。

这让我想起了西湖的孤山,“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映漫山青。”华岩湖比不得西湖,西湖有断桥残雪、平湖伙月,有苏堤白堤、九里云松。华岩湖兀自鹤立,苍翠链绮。华岩桥(步云桥)上华岩洞,华岩洞上华岩寺。寺躺湖中,湖在画中。几滴清泉从华岩洞石髓中溢出,顷刻间就瀼满百亩大湖。在西南苍山之地,华岩湖像一只天眼镶嵌在华岩山麓,纯绿清澈,进入之人的灵魂都能得到它的洗涤与抚慰。有故老者说,这是佛国之水。

山不在高在仙。泰山并不高,却因孔仙人的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致使历代帝王争相攀登,祭天封禅。不起眼的待漏山和大老山是不能与顶天立地的中梁山相媲美,它们顶多算是两个小山包。但小山包也能绝命江湖,因沾有佛光灵气,足以使雄壮的中梁山退避三舍。山中暗藏的曲水流霞、帕岭松涛、古洞鱼声、寒岩喷雪、双峰耸翠、天池夜月、疏林夜雨、远梵霄钟等八大景致,令无数世人倾倒。

华岩洞形状如笏,巨岩横覆,纵深有度,曾为古代巴国屯过兵做过行宫。洞者,居也。退时可守,进时可攻。像诸如水帘洞、盘丝洞一类的高级洞穴都由大仙们掌管,凡人还无法进入。人类的万千思想都在洞中孕育、生根、发芽。可以这样说,没有洞就没有人类的文明,最早可追溯至山顶洞人。纵观时下生活小区里,防盗窗、防盗门、防盗锁,一防到死,以致我们都“面不相识”。这也是得益于对洞的概念的发挥与想像。洞离不开人的雕逐,人更离不开对洞的依赖。人们从旷古的原始洞穴时代披荆斩棘走到了今天,今天的人们却又不辞劳苦披荆斩棘地往回走。

华岩寺建在华岩洞右侧山上,因古洞有石髓下滴成水花,大如车轮,似五色莲花,故称华岩寺。华岩湖之水源也即于此。华岩寺因华岩洞而建,华岩湖因华岩洞而立。据传,华岩寺始建于唐宋,但无文字留存,不可考。华岩寺分大寺和小寺。各殿堂的建筑系明清传统的榫卯结构。分前、中、后三殿堂,即大雄宝殿、圣可祖师堂和观音堂,左侧为接引殿。整座殿宇,金壁辉煌,气势宏阔。步入其中,梵音缭绕、佛香缭绕,钟鼓声声似要送我入极乐。小寺即华岩洞,建在深幽的华岩洞右边。有一尊石刻大乘卧佛,名释伽涅槃圣佛,长约3米,神态安祥。可惜,今天我来非二月十五,“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上香跪拜。左边崖壁上刻有清同治年间“有龙则灵”四个大字,似是心有灵犀。佛求死,道求生,儒求人和,却都殊途同归求永恒。虽也讲“有容乃大”,但在佛地显龙,对我一个初来佛地的生手来说也是无所适从。我向主持问:“拜谁?”主持答曰:“见谁拜谁。”答后飘然而去。我上香毕,勿拜。

华岩寺初名“花岩寺”。明万历十五年(年),乡绅杨益筹资傍华岩洞培修寺院,名“湫隘寺”。如此,加先前的历史,华岩寺当在五百年以上。至清康熙八年(年),杨益后人杨继芳将大老山自家宅基地捐为寺址,耗时8年,建成“华岩寺”。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名寺。至此,华岩寺真容才肯示于当今世人。

我国文化一半与山水有关,山水一半又因与寺院、腾阁、庙宇有关而名。我之所以没敢将华岩洞和华岩寺上的待漏山和大老山标写出来,是因为这里有一大公案亟待解决。山水之名称,本都是虚,靠对事物的假借、想像,才渐成名实。叫东海是海,不叫东海也是海,那是因为它处在华夏大地之东面,叫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仿佛换个名字就有不是海似的感觉。然而,当你站在横滨岛、夏威夷岛上看东海,它就不是东海了,首先在方向就出现了偏差。所以,那里面的人也曾对东海有过一度的存疑,还碎过嘴。此山一直未曾有名,今冠以一名,却反为名所囿。引得世人一番争吵,鸡毛满地。华岩寺上自从有了待漏和大老之名后,世人就纷纭众说了。有人说这边是大老山那边是待漏山,也有人说这边是待漏山那边才是大老山。且各据词理,互不相让。询问故旧老人,说法也是各异。

据清代邓迪《华岩备志》、宗钟大师《华岩续志》及《华岩圣可禅师语录》、《华岩不厌乐禅师语录》、《华岩常乐我禅师语录》、《华岩镜山元禅师语录》等资料,华岩寺所属之山的名称有戴老山、待漏山、大老山和待老山等。也可能是音同字不同,有时同一本书中名称也有互异,让人莫从所以。考之《巴县志》,多具两个名字,即待漏山和大老山,却也未加坐实。当我们来到华岩洞前,崖壁上“大老山”三字赫然入目,似觉疑团顿解,其实缪矣。“大老”有二层意思,一是指元老,年事高、品德好的人被称为大老。《孟子-离娄上》云:“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伯夷、太公。二是宋元时期,江西湖广一带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称“大老”。如淳熙十一年(年)福建汀州有姜大老起义;元朝至元十五年(年)江西有聂大老起义;二十年秋广东增城有蔡大老、钟大老、唐大老起义;至元二十四年广东肇庆(今高要)有邓大老、刘大老起义,次年夏,广东有丘大老率领的董贤举、钟明亮起义,等等。重庆虽为移民城市,但旧有地名,有来处,有一定的延续性,可能性不大。所以,此大老应是借指如伯夷太公之流的隐者居所,说的是待漏山对面的大老山。说明此地,早年曾有隐士居士或处士,他们不食嗟来之食,不为王命躬身致仕,相忘于江湖,留清名于人间。这些也多是口授,而非实录。但又有故老说,待漏之名与巴子古国有关。当时,大禹王随滔滔洪水来到重庆,求助于涂山氏,与涂山氏联姻治水,深得舜帝信任,被推为接班人。禹传子启,一改禅让制为“家天下”,“华夏文明”由此始。《竹书纪年》中说,夏后启八年,指派孟涂到巴国掌管诉讼。《水经注-江水》载:“东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神孟涂所处。”这位受启指派的官员被当地百姓秦为神明,称巫山神。旧时,重庆属巴国。《华阳国志》中说周武王代纣时,“实得巴属之师”相助(此事在《尚书》中记载较为完备)。周灭商后,周朝“以其宗姫封于巴,爵之以子”(《华阳国志》)。战乱年代巴国都城几经变迁,或治平都,或治垫江,或治江州,或治阆中。巴人善制陶,善水居。华岩洞是天然洞穴,邻近长江,位置隐秘,不假人力便可在洞穴内聚居数千人,冬暖夏凉,是理想的屯兵或王者居所。朝臣待漏,是古代封建礼教。一大帮朝臣等待皇帝临朝,有事商议,无事联络感情。假若说华岩洞果真做过巴国的皇帝行宫,那待漏之名就无疑义,眼前的“大老山”三字应是误判。

谬读历史尚且不可,误导后人更是大罪。为正待漏大老之名公直于世,我再次检索志乘,想着不管是假借还是想像,起名必有来头。于是磨穿铁鞋,遍寻宝典。最终觅得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的《华岩洞记》、汪德薰的《重修华岩洞记》、向楚的《巴县志-山脉》等一概志书,此公案才得以真相大白。

文人喜山水,很容易就进入有文化底蕴、有人文气息、有历史年头的寺院。深居寺院中的僧人,青灯黄卷,日夜诵读,自然就有不少惊人的睿智之语,这让文人在与之接触中大有收获。这种情形,在禅宗兴起之后尤为常见。天下名山僧侶居多,天下文人又多与僧侣有交集。翻看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文人与僧人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留下诸多文人与僧人的唱和之作或碑铭。张京祥就是这样的文人。张宗祥,浙江海宁人,谱名思曾,因仰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现代学者、书法家。读书过目不忘,著作颇丰,与国画大师潘天寿等人来往甚密。年入任第三届西泠印社社长。抗战爆发,年春,张宗祥携妻女避难重庆,又遭日机轰炸。后经人介绍避至华岩寺,与华岩寺主持钟镜大师一见如故,并结下深厚友谊。在重庆期间,张宗祥六次入住华岩寺,自称华岩居士,为华岩寺撰写过多部经典。《华岩洞记》就是其中一部,书中云:“华岩之名,起于华岩洞。洞在大老山之东南,山不甚高,洞据其颠,纵而不深,大石上覆,泉溜旁滴,依洞建庙……。”言明华岩洞位置不在大老山。汪德薰《重修华岩洞记》中曰:“县之西有伽蓝,曰华岩,其地在待漏山之麓。山故有涧有泉,雨时飞溅,岩窟如散花然。洞曰华岩,以是状之。”汪氏所言,华岩洞之山是待漏山。向楚《巴县志-山脉》载:“白鹤林西为老人山,白鹤林东南为待漏山。”进一步明确了两山之位置。白鹤林在华岩寺右前方,现仍是白鹤栖息地。老人山即大老山,大老山与待漏山相对应。

近年因修建了外国语学校和华岩小学,待漏山被劈去一半,亦不复有“双峰耸翠”之意趣。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不再困于记忆之苦。一个党派或社团的成立,其章程宗义无不以文字记述为要。而佛教却偏反其道而行。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尼泊尔释迦族一王子,修习文字书法应是王子必备。他29岁出家修行,布道45年,集毕生之功力创宏伟之一教,却只以心传,不立文字。全世界宗教派别林立,佛教能挤身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却不立文字?这实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至于后来数万计的佛门经卷,都是由其弟子为防止教义的歪曲或失传才进行的记录,率先由摩诃迦叶写下《三藏经》十二部一万多卷。僧师徒历时17年取回真经部,卷,择其部分翻译,就达80余万字,但仍只是佛教经卷的万分之一。不得不说,佛教经卷浩瀚如天。

约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儒道盛行时代),大梵天王率领一班僧众在西天灵鹫山向佛祖献金婆罗花,请释迦牟尼(如来)佛祖讲法。佛祖手拿一枝金婆罗花,意态安祥,众人皆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这就是“拈花一笑”的典故,此事被记载在了《大梵问佛决疑经》里。佛祖当即言道:“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知熄灭生死,超脱轮回,能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难以言说。我以观察者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于教外别传一宗,现传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是佛祖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被称为“头陀第一”,禅宗始祖。佛拈一花,他一笑,便知是“心印”,便可得佛祖袈裟衣钵真传。“夜语翻千偈,书来又一言。”道占一卦是天地,儒讲一语是人和,这样说来,佛法还在儒道间,并未超出。迦叶得佛祖真传后,又经提婆菩薛、罗睺罗、伽耶舍多、不如密多等,传至菩提达摩已历28代。纪元前后,佛教“白马驮经”传入我国中原。开初,被上层统治阶级作为一种道教来宣扬。汉明帝建“白马寺”(公元68年)后,佛教才真正开始流行,白马寺被公认为中国佛教第一寺。公元年前后,菩提达摩自南印度航海至广东番禹,后到河南崇山,在五乳峰下的洞穴里,面壁九年,以“壁观”达“安心”。安心即心安,万物皆空。他曾预言“一花开五叶,功到自然成”,预示禅宗能传六代。中国禅宗始于达摩,盛于六祖慧能。达摩是中国禅宗第一祖。佛教有十大宗,大乘八宗,小乘二宗。达摩到达中国之前,就有小乘佛法在传播。大量的佛教经典被人译成中文在各地流传,较为典型的是安世高和支娄避谶俩高僧。他们在翻译佛教著作时,也将禅宗经典翻译过来,著名有《愣枷经》和《金刚经》,这也为达摩在中国传播禅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中国佛教分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汉语系佛教又分性(法性宗又名三论宗)、相(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台(天台宗又名唐华宗)、贤(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禅宗又名佛心宗)、净(净土宗)、律(律宗)、密(密宗)等八大宗派,各自修行。日本佛教由中国传入,流行的基本也是汉语系宗派。禅宗在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朱熹、王阳明等人都曾与禅宗渊源颇深。

禅在我国上古五帝时期就已产生,尧帝是首推禅的亘古第一人,禅的鼻祖。尧帝死后约一千年,印度产生了佛教禅,传入中国后,达摩创立了禅宗,这时中国禅才被佛教禅取代。禅是基于“静”的界面上的行为,源于人类的本性。万物静则心静,心静见性,见性即见佛,这就是禅的含义。

佛门广大,法脉众多。为求正果,寺院僧侶们青灯黄卷,终日涌读。名僧神光慕达摩,慕名求法于达摩,未被睬。是夜,大雪封山,神光慕达摩立于门前不去,第二天积雪齐腰,达摩仍不予理睬。神光慕达摩拿刀自砍左臂,以示决心。这就是“立雪齐腰”和“断臂求法”的典故。达摩终被感动,传袈裟衣钵于神光慕达摩,并为其改名叫慧可,即禅宗二祖。五年后,达摩圆寂,葬于定林寺,享年岁。梁武帝感念其佛法深广,亲笔撰写“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褒奖。之后,二祖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世称“东山五祖”。道信和弘忍之禅法又被称为“东山法门”。

六祖慧能是五祖弘忍弟子之一。一日,弘忍召集七百弟子,曰每人作一偈语,谁的思想与正法最契合禅宗,就传衣钵于谁。大弟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弟子俱夸,弘忍不语。这时,舀米归来的慧能见状,也作一偈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笑,传衣钵于慧能,慧能遵师命往南传法,史称南禅宗。当然,这是书面上的话,个中的凶险与苦辣只有慧能自己知道。这时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亦往北传法,史称北禅宗。至此,中国禅宗才算真正创立,慧能因偈语略高于神秀被奉为禅宗始祖,史称六祖慧能。

南禅宗讲究“顿悟”,即心见佛;北禅宗讲究“渐进”,秉承上代佛法,主张功到自然成。“顿”与“渐”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禅深似海的“禅定”学里,却有着天壤之别。安史之乱前,北禅宗达到鼎盛,有“两京之地皆宗神秀”的说法。安史之乱后年,由于北禅宗寺院失去经济支撑,逐渐走向衰落,加之唐武宗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北禅宗更是一蹶不振。南禅六祖慧能领师命南下后,混迹江湖10余年,才开始在岭南传播佛法。他最有名的两大弟子怀让和行思分别在湖南、江西的偏僻之地埋头传法,终成气候。他们各自开宗立派,自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怀让禅师在衡山创立临济、沩仰两宗,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创立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之后,临济宗禅师楚圆的两大弟子慧南和方会,又分别创立了黄龙派和杨岐派,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五宗七派”。应验了当年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功到自然成”之预言。

禅宗主张以“禅定”的方式修习佛法。佛教有“戒、定、慧”三学,其中“定学”就禅宗。“神定”是指僧人在坐禅过程中的一种入定状态。专注一境,心神不存,即所谓“万缘俱息,杂念不生”。这样的入定方式,颇似能到达心境融一的右脑记忆,有灵感又高于灵感,一旦来临,便如升腾之日月、决堤之江河,挡无可挡。这和作家写作一样,心无旁鹜,专注一境,置人物、事件于不断的矛盾中冲突、争执,然后奋笔疾书。这种状态,我曾尝试过多次,呼之不醒,牵之不回。有的人“入定”一时一刻,有的人则终其一生。当年,破山大师在破山头猛见金光万道,以为是有佛来接他,或自认为他已成佛,便踏足而去,结果跌伤左足。这也说明当时的破山大师入佛不深,还未“禅定”所致。又如达菩提摩禅师面壁“安心”后,曾脚踏一芦苇叶渡江,这些都是虚妄之后的妄言妄想,岂可是真?世上本无佛,心即是佛,只要去除心魔,人人皆是佛。能传世的文字是佛,和能写这些传世文字的人是佛,他们或多或少都学过“禅定”之法。

寺宗法脉,开源广深,这又是何等样的深奥学问。华岩寺传承的佛门灯盏是禅宗。接嗣于重庆双桂堂破山大师,传临济、曹溪宗三十二世法,经四百年六十四届住持。曾付法成都、内江、泸州、乐山、巴县(今巴南区)及北京华岩寺,有“华岩宗法衍天下”之说。然而,华岩寺虽然有华岩洞石髓下滴成花,虽然有圣可祖师夜梦莲花大如车轮,虽然“花岩”与“华严”也同音,但取名“华岩寺”终是不妥,逃脱不了有假借佛教经典“法界缘起”的《华严经》之嫌。这也是华岩寺的另一大公案。

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以“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而立,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华严经》是佛祖修成正果后讲的第一部大乘经典,是华严宗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佛教传播最圆满的枉生救世的究竟学说,被称为“经中之王”。它讲求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树叶间容宇宙,花瓣里有洞天。宣导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并以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闸明无尽缘起的概念。祖庭在西安华严寺。以山西大同的华严寺最有名,坐西朝东,全国唯一。

禅宗以“传佛心印”,以觉悟“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目的,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亦称佛心宗。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及广东南华寺。奉行的经典是《六祖坛经》。按记述,当年杨继芳捐地建寺,圣可和尚已挂禅于此,华岩寺一名也经得他许可。另一种说法就是,圣可禅师只是佛门中的一个普通僧侣,对华严宗禅宗谙熟不深。当年圣可始祖为感谢杨继芳捐地建寺,曾作《唯心净土》手卷。从题目上看,他既非华严宗又非禅宗,而是净土宗。手卷里有这样四句偈语:“念念不忘自性佛,时时扣己莫他求。刹那志汔情枯无,九品一尊最上头。”佛门弟子甚众,但能习得佛教宗义又得衣钵相传者甚是屈指。据载,禅宗自六祖慧能后,全国仅28人才得真传,吹竽充数者多。抑或圣可当年恰巧云游到此,此地又正好缺一挂禅之人。于是,他便以接嗣双桂堂破山大师为名,也不管自己有无宗法门派,一声“河弥陀佛”就成了华岩寺掌门人。再者,当地民间为增加华岩寺名声,以讹传讹,以禅宗自居。

破山禅师(一),法名海明。四川大竹人,明末清初著名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一代禅宗大师,重庆梁平双桂堂寺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弟子遍及云贵川及东南亚,有《双桂草》、《破山禅师语录》存世。19岁出家,苦读佛学经典,遍访名师。忽一日,他来至破山头悬崖,两眼昏花,但见金光万道,举足而前,坠于山下,跌伤左足。又历数年,被密云禅师视为“曹溪临济正脉来源”,立破山为本派传人。祟祯二年(),破山禅师开始布道传法,整修寺院,广修门徒,灯盏远播。

圣可禅法名德玉(或印玉),俗姓王。四川营山王氏第二子。崇祯元年七月十二日夜,其父梦月坠于掌中,刘氏生。《华岩志》称其“稍长攻书,明慧宿成。”圣可和尚由破山大师传法,在一年间任华岩寺住持,其间任过双桂堂住持。修挂期间,圣可和尚著有《禅林宝训顺硃》二卷、《道德经顺硃》二卷、《梵纲经顺硃》二卷,另外,还著有《圣可禅师语录》十卷、《百颂》二卷、《破山和尚语录序》、《募米缘引》、《募灯油引》以及《华岩八景诗》等。圣可死后,众僧将其肉身盘坐缸中,葬于华岩寺后毗卢顶。修大雄宝殿时,华岩寺为其铸铜像,日夜祭奉。华岩寺二十里外的大渡口石林寺,修有圣可和尚衣冠塔。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像佛家偈语,又有文人遁世的感觉。这就有些奇怪了,文人自做着他的官,僧人自参着他的禅,两相本无瓜葛,为何聚集到一块?这是有原因的。历史上的文人们大多本性纯正,难合俗流,在仕宦人际纠纷中难免失意,这个时候就容易向佛门寻求解脱。而僧人的超脱,又让文人们觉得向往与羡慕却又求而不得,于是时常往来。再或许,是因为僧人少了利益纠葛,让陷于仕宦人际纠纷中的文人在交往中觉得放松、畅快。于是,不少文人弃官进山入僧,举佛门灯盏,激扬清丽文字于世。像破山、圣可之辈,他们心存慧根,在沉浮人生中提早看破红尘,皈依佛门。由此,文人与僧人就由开初的访客与接待者逐渐演变成文朋诗友。此时我想,进山的文人与寺僧,是不是有另外一种隐士的感觉?都是在山里,都是聪慧者,都与清风林木为伴,都是了无牵挂。

华岩寺占地二百五十亩,寺内留有无数珍藏。名人匾额80多方,其中雍正元年三宝弟子敬献的“道济群生”为上品。王羲之、唐伯虎、曾国藩、龚晴皋等名人字画上百幅;有画圣吴道之的白描珍品达摩佛像和观音像;金佛、玉佛、木雕佛、尼塑佛多尊及大金塔模型,还有各种精美法器、三藏经典余件(卷),有舍利之及梵文、巴利文的“贝叶经”等珍贵文物;有造于清嘉庆年间的艺术瑰宝五百罗汉塑像,神态备异,别具一格,全部妙相均以柳木缕镂空、浮雕而成。大雄宝殿顶棚嵌有佛教故事的彩绘,殿中四壁有木雕十六尊者,形像逼真,为各寺院中少见。藏经楼内还有明代原刻本《嘉续藏经》、《碛砂藏》等经多部,虽有残缺,亦属世之珍宝,圣可禅师肉身葬于大金塔内。

华岩寺两大公案依然悬而未决。华岩洞上“大老山”三字依然屹立,笑傲江湖;华岩寺依旧还是华岩寺,不曾有丝毫改动,反倒多了些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痕迹。这和只要身穿袈裟的都能念佛一样,至于真佛假佛,也就只有各念各听各走各道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xw/147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