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唐朝盛极转衰,西域局势动荡不安。

在盛唐漫长的身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葬身海洋的中东船长塔泽纳、败走铁刃城的吐蕃士兵赛格拉顿、远赴漠北的太和公主……

无论是有地位人还是普通的民众,都在试图抓住命运的节奏,努力活下去。

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命轨迹照亮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随着历史涌至现在。

位于新疆吐鲁番以东的柏孜克里千佛洞中的壁画,描绘了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唐代商人。

在唐代,西域地区成为来自多国的胡商前往长安的必经之地。现在啊,清也小姐姐就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唐朝商人的生活。

01重义轻利的传统之下,商人在唐代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之中,很难有人不知道钱财的重要性。

说起富二代,那也是非常让人羡慕的,简直是衔着金汤匙的好出身。

然而时间拉回到古代,在各大职业当中,商,却永远是排在末位的。

虽然富有,但却很难摆脱让人看不起的命运。

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人口流失。

要知道土地是无法移动的,农民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耕种,而钱财是可以流动的,商人常常带着钱财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赚钱。所

以为了使防止人口流失,当权者有时候就会故意贬低商人。

另外,古代人认为商人是不从事生产的,专门去干那些投机取巧、舞弊钻营的事。

他们唯利是图,道德败坏,代表的是贪婪。

在古代以仁、厚为道德准则的社会里,商人自然被放在末位,即使有钱也会被人瞧不起。

甚至再富有都不被允许穿着丝绸面料的衣服。即使在当下,在传统观念的渗透下,很多人们对富人的看法依然是“为富不仁”,而对贫穷则会多冠以“安贫乐道”的字眼。

那么,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当权者对自己不喜欢又颇有些忌惮的职业,怎么可能再去赋予他们仕途地位呢?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科举制度来“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我国唐代的时候,不但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后代比如儿子也是不能参加的。这种情形一直到宋代才稍稍放宽,商人的儿子开始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在传统中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商人在仕途上,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相当的轻视。

尽管很多官僚愿意跟商人勾结,甚至愿意经商,但商人却无法成为社会上的中坚力量,当权者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由贵而富是正常的途径,但由富而贵则是例外;既贵且富相对而言会比较有保障,富而不贵则其实并不安全。

说到这里呢清也小姐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我国唐代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为什么他一身爱国理想和抱负,却始终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一直找人引荐,想以此进入仕途呢?

李白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四处游历,浪漫而潇洒,也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句。

可后来即使在婚后的日子里,他也没有与妻子琴瑟和鸣,还是一直四处云游,只不过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更在于结交可以引荐他入朝为官的好朋友。

李白虽然也十分努力地结交“朋友”,但他的理想和事业却依然没什么起色。

这其实也和李白的出身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唐代,商人子弟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虽然就算有参加科举的资格,李白也未必会去参加。

但这个富二代的身份,对李白来讲,虽然可以有足够的资本四处游历,但始终还是有些束手束脚,也不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这却是一定的。

有人觉得李白浪漫,有人觉得他乐观,但清也小姐姐却觉得李白多少有一点生不逢时的遗憾,能文能武的他却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局限,终究还是被骨感的现实击垮了他丰满的理想。

这一点,从他执着于酗酒就可以看出来了。

然而酗酒肯定也是没有什么好处和好的结果的。李白不但因为醉酒犯了事,还错过了一次特别重要的引荐机会。

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李白有些心灰意冷,想回老家过安生日子了。可就在公元年天宝元年的时候,在玉真公主和好友元丹丘的引荐下,玄宗终于决定征召李白入京。

李白的前途似乎开始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正所谓“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一直以来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

但谁知道一身才华,却终沦为皇宫之内酒宴之中的无聊消遣。

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李白一生的坎坷经历,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商人的地位,和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诸多隐患和迹象。

02异国商人从丝路来到长安,对商业的促动

自唐永徽二年(年),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正式通使以来,阿拉伯商人便不畏艰辛,跨越千山万水前往中国通商。

为两国的贸易和商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唐代阿拉伯商人,最初大多都是经陆上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的。

据考证,20世纪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窑头村的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三枚阿拉伯金币,其年代为公元年、年和年。这便是中阿陆上交通往来的实物证据。

当时,在唐朝“除舶脚、收市、进举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税率”政策下,东南沿海等港口舟船栉比,空前繁忙,其间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更是“汛舶汉地,直至广州”,所以广州港成为唐朝乃至当时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韩愈在《送郑尚书序》一文中说当时广州:

“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在商业异常发达的唐代,各地商人运货到京城交易,售货得的大量钱币要带去既不安全又不方便,于是,便产生了“飞钱”。

唐代的飞钱实际上是一种票证,类似于现在的银行汇票,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新唐书·食货志》这样表述: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在中国皇帝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天宝九年的时候,阿拉伯商人诺槃陀从撒马尔罕再次来到中国。

因为交通不便利,所以诺槃陀的旅程持续了将近一年:

他从撒马尔罕出发,翻越高耸入云的帕米尔山脉,然后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到达唐朝的都城——长安。

与长安西市中的突厥人及吐蕃人迥然相异提,诺槃陀有着浓重的络腮胡子,身着独特的粟特服饰:

他头戴一顶弗里吉亚软帽,锥形的帽尖微微下垂;上身穿着一件束腰、及膝的锦衣,以深蓝丝绸织成,装饰有萨珊风格的对鹿纹圆形图案;下身则穿着窄腿裤,脚上的半靴用织锦缝制,并以皮革作鞋底。

当时的粟特人被公认为丝路东段上的出色商人,但诺槃陀只是粟特人的其中之一。而这一带的各大城镇中均有粟特人的社群,他们已在此繁衍生息达数世纪之久。

诺槃陀是宝石方面的专家,而撒马尔罕本身也是红宝石、青金石、翡翠等各种宝石的贸易集散地。他会在途中用一些宝石换一些在中国有市场的商品,比如麝香和精美的器物等。

诺槃陀这个人十分有心,他无意中得知具有突厥和粟特血统、镇守中国东北边境的将军安禄山喜爱精美的器物,便又添补了几件佳品,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件,就是饰有双峰驼浮雕的镀银执壶。

诺槃陀将这些精美器物,转卖给了当时已与安禄山的一名采办取得了联系的长安中间商。

而通过中间商,诺槃陀也买到了上好的丝绸,要知道这些可是他的粟特同胞和居住在粟特北境的突厥人的心头好。

他打算在回撒马尔罕的时候,把丝绸卖给这些突厥人。

一些丝绸通过这样的方式,辗转来到西方的拜占庭宫廷。

早在他国掌握养蚕抽丝之术前,中国人已有几千年的丝绸生产历史。到诺槃陀的时代,中国的近邻也生产丝绸并向西方出口,但西方市场仍只认准中国的丝绸。

此时的诺槃陀已在丝绸之路上往来二十余年,可以说他对长安非常了解。

诺槃陀最初是跟随叔父而行的,但与叔父不同,诺槃陀上课不只是为了赚钱才走上旅途,他本身还非常热爱旅行。

每当生意结束后,诺槃陀便会给妻子家人带一些礼物,还会与中间商喝酒庆祝,偶尔也会招些舞姬助兴。

虽然每次的酒宴花费不菲,还要常常花大笔的钱财来贿赂中国边境的官员,但是这些异国的商人,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在诺槃陀所在的区域,商人的地位要比我国好很多,仅次于地位尊贵的人,远远高于工、农两个阶层。但是在路上却是凶险万分,常常命悬一线。

在初次旅行中,诺槃陀便目睹了很多死亡的踪迹:

被遗弃的城镇废墟、腐坏程度不一的尸体、石化的树木,以及死去多时的人和动物的白骨。山洪暴发是沙漠旅程中的另一危险,春夏时分洪水会突然涌来,席卷一切,把来不及防范的旅人冲向巨石。

初次来到长安后,叔父便带诺槃陀四处走走。三千多家商铺分布在市场内的小巷两侧,有各行各业的货物:

金银器皿、姜、绸纱、活鱼、鱼干、螃蟹、金鱼、糖糕、鞍具、铁器、量器、药材、鲜花、蔬菜等等,还有提供各色服务的商街:印刷、典当、保管、借贷、狎妓、品茶与餐饮。

那时的诺槃陀觉得,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是长安所没有的。

清也小姐姐也觉得,我们的大唐盛世繁华,真的是无可比拟的。

03战争对丝绸之路改变,以及对商人的影响

在唐代中叶以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河西和陇右被吐蕃势力占据,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通和贸易往来就由陆路转向了海路。

随着倭马亚王朝的崩溃和阿拔斯人的兴起,丝绸之路上的内乱方才平息。丝绸之路北线一带也发生了变化。

年,突厥的部落联盟破裂,被逐出了塔里木北部的草原。

留下的空缺被另一个突厥语联盟——回鹘——占据,其统治维持了约一个世纪。

至于西部的突骑施,则在此前与唐朝签订了和平条约,确保其东部和平。

年,突骑施可汗迎娶吐蕃公主,标志着双方结成联盟,合力攻打西方的阿拉伯人。

不过,突骑施与唐朝之间的和平十分短暂。在唐廷处决了一名突骑施使臣后,突骑施人在年袭击了丝绸之路上的军镇,在遭到唐朝两次沉重的打击后,他们又重新求和,并于年再次缔结和平条约。

突骑施对阿拉伯队伍的反击则较为成功,于8世纪30年代在河中地区多次重创阿拉伯人,只是后来两位突骑施首领发生内讧使得部落权力瓦解。

唐朝和吐蕃的和平条约签订于年,诺槃陀当时正在长安。这一条约持续了五年,但接踵而至的却是这两个宿敌长达数十年的血腥战争。

在作为西部战场的帕米尔高原上,吐蕃人占据主导权。

但到唐玄宗统治的鼎盛时期时,唐朝在帕米尔的反击发生在年,唐军彻底击溃了吐蕃人,带兵的将军高仙芝,素有“中国山中大王”的称号。

在东部,在一位具有一半突厥血统的将军领导下,唐军开始逐渐取得优势。诺槃陀还听说,这位将军也有粟特血统。唐军中另一位突厥与粟特混血的将军,就是安禄山了,虽然那时他在北境打了败仗,但皇帝仍对他宠信有加。

至年,唐朝似乎已经成为无可匹敌的强大帝国,然而事实很快证明,当时的唐朝确实已经到达了其扩张和权力的极限。

在年去往长安的途中,诺槃陀遇到了一支唐军,诺槃陀已有二十多年的旅行经验,对旅途上行进的将士早已司空见惯。

他们通常不会干扰商人和其他旅人,但会征用当地群众的物资,令旅人难以找到补给。当时唐军正向粟特东北行进,准备迎击阿拉伯人,带领这些将士的便是高仙芝。

帕米尔一役胜利后,他又接连重创了突骑施和粟特地区的其他势力。阿拉伯人威胁到了塔里木一带唐朝军镇的安全,因此,高将军再次被派往西部迎战。

两军在双方势力的交界地带——位于天山西北的怛罗斯河相遇。战役持续了五天,盟军中一支部落将士倒戈,给了唐军致命一击。

唐军溃散而逃,就在诺槃陀逗留长安期间,这些战俘被押送至西边的丝织品的生产地,这些俘虏带来的丝绸织造技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在这场战役中被俘的还有一批懂得造纸术的中国人,他们被送到了撒马尔罕。很久以来阿拉伯书籍都用羊皮或莎草纸制成,造纸术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

其中一个俘虏杜环在年返回中土,撰写了一本游记,记录他深入阿拉伯王朝及非洲的见闻。诺槃陀叔父去世后,便一直独自旅行。

他的大部分同乡不会前往中土踏上这样漫长又艰巨的旅程,但群山之景始终是他的心头好,他对贸易买卖的热情也丝毫未减:丝绸之路沿线的集市依旧令他心驰神往,尤其是长安的市场。

幸运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丝路沿线相对稳定的时期,中原王朝仍欢迎外国人来华。

那时诺槃陀未曾想过,年的这次旅行将会是他告别汉地之旅。

当时侨居在沿海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也越来越多,数以万计。

据记载,公元年在田神功讨伐刘展时,扬州“大食、波斯胡贾死者达数千人”。

苏莱曼的《东游记》记载,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时,遇难的商人,总共有12万人之多。

这些数字可能有些夸大,真实性已不可考,但至少说明当时居住在扬州、广州等地的波斯、阿拉伯商旅人数之多,以及中阿之间贸易之盛。

总之呢,虽然在我国大唐时期商业仍然是排在末位的,但其实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还是走向了繁荣朝代。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xw/151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