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湖南双峰,处在湘中地区的灵秀里,其方言——双峰话,作为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两个古语之一,韵味十足,古典悠远。语言是一个民族之魂,是一个族群文化的根源。双峰话孕育了双峰的耕读文化,经世致用的文化,崇文尚教的文化,并且造就了曾国藩、蔡和森、蔡畅等影响中国的伟大人物。) ??▼ 双峰话里的韵味 ?作者:胡蝶? 听到乡音如回到童年 作为土生土长的双峰妹子,如今身在大都市多年,每当我返乡去,一口纯正地道的双峰话让我下了车就瞬间回到了童年,哪怕我如今英语已经过了专业八级,我依然骄傲于回乡后自己丝毫未改的乡音。我们的方言属于湖南所有地方方言里最古老的楚方言,平平仄仄,抑扬顿挫,比英语复杂一万倍。双峰话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双峰人往往听得懂相邻地区的方言,譬如宁乡话、益阳话、长沙话、湘潭话,而这些相邻地区的人往往听不懂双峰话。有人说双峰话跟现在的湘乡话相近,这话不假,因为老湘乡就是现在的湘乡和双峰两个地区组成的。 看官且听“昂”一一道来 语言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双峰话,典故颇多,看官且听“昂”(我)一一道来。 昂,音“昂”,这是一个纯正的湖南方言字,屈原的《楚辞》中就常用这个字表示“我”。所以说双峰话并不土,而是古汉语一直传承下来的。再比如形容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双峰话有个非常贴切的表达——带爱相,带着让人喜爱的相貌之意,让人心生欢喜之意,是不是非常贴切呢? 双峰话是一种古典文雅的语言,你问一位双峰的朋友是与否,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对方用方言会这样回答你:“嗯诺。”是不是貌似见过这个词,“诺”,君子一诺千金的“诺”,带着多年前穿越而来的古典气息。再比如形容一个人做事非常认真或者按照祖辈流传的原则和方法办事,双峰话用“执古”二字,这个人真执古,这句话其实带点表扬性质,不是讲这个人死板不会变通,更多的是夸赞他非常认真。形容两个人志同道合,双峰话用“合轼”二字,请注意不是“合适”,为什么呢?古时候,人们坐的是马车,为了安全,马车前边有一根横杆,握住了它,马儿跑起来就不会掉下来,邀请一个人同乘一辆马车,是关系特别好的表现,颇有点今天两人同乘一条船的味道,所以称两人“合轼”。 如果你去双峰,听老人们“翻古”(也是双峰方言,指将过去的故事),经常会听到“咸同”二字,表示曾经、过去。“咸同”二字之所以高频率地出现在老人们的口中,是因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出生于老湘乡今双峰荷叶的曾国藩带领的湘军的崛起,这种荣耀非同小可,因此老一辈人回忆起过去,经常会骄傲地说:“咸同年间我们这地方,那是相当的了不起。”久而久之,“咸同”二字就成了回忆一段光荣历史的开篇语。即便在今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咸同时候可热闹得多”“咸同这地方是个大地主的院落”“咸同的老手工艺真滴好”……若你有双峰的朋友,不小心冲撞了对方,厚道大度的双峰人会用一句“无碍的”来安慰你。无碍的,没有障碍,表示你们的交情并没有被此隔断,没关系的意思。双峰话的表达是一种带着古典文雅色彩的表达。 双峰话乍听好像日本语 双峰以外地区的人乍听双峰话,觉得像日语。事实上,双峰话其实与日本语是大相径庭的。双峰话属于古荆楚语言,由于双峰山峦层叠,开发尚晚,其语言并未被外在所同化。就算在湖南省内双峰话也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一直保持着古楚语口音,未受大的影响而有改变。双峰话对古汉语特点的保存最大贡献是保留了全套浊声母系统和仄声字,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双峰话很难被别的语言同化的原因。 随着各地文化交流,也不可避免的与普通话存在交融现象,比如妈妈,以前读“enma”,现在读“momo”(即妈妈)。爷爷以前读作“gaga”,现在有的地方开始叫“yaya”,这是爷爷的双峰话读法。比如爸爸,以前读作“diadia”(即爹爹),现在读“baba”,几乎是现代读法。只有奶奶,仍然读成“niania”,几乎找不到普通话对应的词。 普通话的二字词,在双峰话里往往会变成多字词,并喜欢加“子”。如“麻剐子”——青蛙;“飞摸子”——飞蛾;“老倌子”——老头;“洋芋子”——洋芋;等等。 双峰话鼻音比较多,遇到三大五粗的壮汉发音,有人形容“像牛叫”。笔者不禁莞尔,恰恰在我学习被号称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法语的时候,发现法语中也有许多的鼻音,恰恰成了法语优雅的标志。因此,双峰话若是从妙龄女子口中道来,带着其发音体系中固有的鼻音,像撒娇般的亲切,反而是一种听觉享受。 用双峰话读《楚辞》更有韵味 据不少双峰学子的回忆,读书年代读屈原的《楚辞》,用双峰话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甚至比普通话读之更朗朗上口。盖因《楚辞》中有许多文字都是屈大夫用古楚语表达,而双峰话较好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古韵十足。 双峰俗语颇多,如“养崽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诙谐的句子透露出双峰历来崇文尚教的传统;“牵起不走,骑起飚走”——敬酒不吃吃罚酒之意,非常形象;还有那句著名的“喝杯白酒,交个朋友”,此句湘乡话与双峰话的表达是一样的,经过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的传播,已经传遍大江南北。 双峰的风俗也保存了很好的古风,就拿殡仪一事来说,各种细节极尽经典,一本书恐怕也写不完。比如里面的悼词与夜间的挽歌,比起我们中学课本里边的文言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催人泪下,没有古文功底的人写不出来,更别提用楚韵来演绎了。 双峰的儿歌颇多,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那首“月光光,亮堂堂;打灯笼,上学堂……”儿时不懂为何上学要打灯笼呢,听有文化的老人讲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有夜校,晚上上课的学生,要打着灯笼去学堂听课。上课的内容,听我到了70岁还能将《增广贤文》倒背如流的外婆讲,都是教《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经典印入一代又一代的双峰人心里,潜移默化,根深蒂固。 他乡遇老乡,乡音情更浓 我仍然记得有次在东莞约访一个工厂,车子开到厂门口,准备去传达室请开厂门,偶然听到传达室的门卫大叔在讲双峰话,笔者机智地二话没说跟他用双峰话打了个招呼“昂是桑哼咯(我是双峰的)”,只见门卫大叔立马做出一个请的姿势,满面笑容,“不用卡了,直接进去”。此时的家乡话就如同暗号一般管用,立马就认出你的双峰身份,似乎成了通行证一般。 家乡话如一件厚实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仁的人去穿;家乡话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乡话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游子风雨兼程的肩膀上。 (文章首摘自《潇湘文化》报第52期,作者:胡蝶,女,生于双峰,长于双峰,热爱文学。珠宝翡翠音乐舞蹈,愿一生与艺术相伴!年暨南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硕士毕业。图片整理:龚来,李理杰) ▽ 双峰帮帮团 欢迎扫描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