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希望,成就梦想 双峰小学-----学年度优秀小记者颁奖仪式 郭敏 为促进小记者的成长,开阔小记者的眼界和知识面,增进小记者们互相交流与学习,有效促进课业与社会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激励更多学生加入到小记者行列中来,11月18日上午,双峰小学举行了----学年度优秀小记者表彰大会。 表彰会上,九江日报社但主任代表市小记者协会对我校26位优秀小记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小记者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对我校的小记者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下来,张书记宣读了26位优秀小记者的名单。主持人随机采访了连续两年被评委优秀小记者的同学。从优秀小记者热情洋溢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做一名优秀的小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思维敏捷,勤于动笔。更令人欣喜的是,我校有65名小记者的文章刊登在《小记者的中国梦》上。最后,叶枫主任宣读了作者的名单。 此次活动树立了先进典型,调动了小记者们的积极性,有利地激发了其他小记者的动力,让他们以先进为榜样,同时希望小记者们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稿件,在活动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进一步推动我校小记者的工作。 提升学校软实力奏响双峰好声音 九江市双峰小学 茵茵夏日,青青翠竹。百年流响,梦想同行。—学年度是双峰小学办学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学校建校周年之际,也迎来了庐山区校区的招生开学,自此,双峰小学正式迈进“一校两区”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了几代双峰人的夙愿。 箐园大门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何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品质的发展,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得规模与质量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做大与做强并行,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校园建设管理方面,我们努力把双峰的过去和未来进行对接,到百余年的办学历史长河中寻根溯源,努力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能,不断赋予校园物质文化精神内涵,让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座楼宇,甚至每一块地面都灵动起来,营造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良好氛围。 一、赋予“两院三园”深厚的文化内涵 “两院三园”即南北两院三个园区,是我校本部特殊的地理格局。纵观整个校园,没有老树,老建筑,也没有特别的文化印记,如何赋予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双峰小学前身“儒励附设模范小学校”中提取“儒励”二字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把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化身“竹”作为统一的意象,将本部校区的低、中、高三个园区命名为“笋园”“竹园”“箐园”。笋、竹、箐一脉相承,这样做就是要借“竹”的生长暗喻孩子们的成长,鼓励孩子们成才成林。 幼笋磨尖生气闹。能仁寺古塔下,是一年级孩子生活的笋园,这里白墙红瓦,绿树怀抱,还有尖尖的笋芽,陪伴孩子们度过快乐无邪的童年时光。老师们自称“种笋人”,每个班级都以“笋”来命名——“智慧笋”、“机灵笋”、“聪明笋”、“快乐笋”、“进取笋”……走进笋园,就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催人奋进! 劲竹拔节声声长。新竹园教学楼是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这里是二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走进竹园,根根翠竹,迎风摇曳,格外醒目。在竹园架空层这一开放式的空间里,儒励文化符号随处可见:铜雕墙展现学校办学思想与风格;历史标尺墙记载双峰多年的风雨历程;手绘墙展现孩子们的开阔视野和自由天性;地面上快乐“迷宫”呼唤孩子跑跑跳跳、开动脑筋……学校在二楼至五楼设计与装饰上创造性融入“琴棋书画”等元素,巧妙地利用墙面地面,打造立体空间,让这里变成孩子们体验艺术的自由天地。琴棋书画活动平台的设计既暗合了儒家文化的精义,又开辟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 竹园全景 修竹茂林满园翠。箐园是四至六年级学生成长的天地。新“六德”、新“六艺”儒励文化墙在竹林掩映下更显古朴典雅。架空层里灿烂的笑脸墙、古色古香的文化立柱、开放式的大队部、明净的竹语小屋;每层楼转角处的图书驿站、儿童画廊;楼道走廊上的《论语》中的名句及其白话译文、治学格言……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化的符号,是办学思想的诉说,孩子们在嬉戏玩耍间都能受到情感的熏陶。箐园教学楼建成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在维护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空间,开辟了三块新天地,即全省首个小学校园科技馆、教工之家“儒心阁”、学生健体室。 如果说校园景观可以美化环境,那么独特的校园文化则可以让显性的物态文化建设更富有内涵和质感,并给师生带来积极、昂扬、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二、创设“三大宝地”浓郁的文化氛围 有了以上对学校文化的思考,在庐山区校区建设设计阶段,我们就积极介入,与设计方沟通,确定学校的建筑风格与布局;当园林式的学校雏形初显的时候,我们根据学校布局,创设“三大宝地”浓郁的文化氛围。这里所说的“三大宝地”就是庐山区校区的风雅极地、诗意五园和成长竹苑。 走进校门,行走在镌刻着双峰小学大事记的历史中轴线上时,分列左右两边的是峰极馆和雅地馆,这便是“风雅极地”。学校的体育馆是峰极馆。从“双峰、极地”中各取一字,意在表现学校与企业的真诚合作,共同造福百姓,回报社会;同时“峰极”二个字取自成语“登峰造极”,激励着双峰小学和极地置业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更好的境地。学校的图书馆是雅地馆。我们认为读书即为雅事,因为读书锤炼雅言,读书锻造雅行,读书之地当然就是“雅地”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我们以主题文化为点,利用楼宇之间的间隔建起了“诗意五园”,即桃李园、戏莲园、采菊园、墨香园、半亩园,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了解九江名人,品读应景诗篇,感受四季的更替……诗意五园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半亩园了。它的命名源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基地,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种植、养殖等实践活动,享受劳动与收获的快乐,也寓意着“实践出真知”。 学校景观是静态的,建筑是固化的。但倘若为其赋予了文化的意义,所有的建筑与景观便鲜活了起来。我们在给庐山区校区楼宇命名的时候,依然沿袭了“竹”文化。学校的行政办公楼取名为修竹楼,既有教师注重自身修养之意,更有茂林修竹之说。低年级教学楼称之为耕竹楼,刚入校的孩子如春天的新竹,需要我们精心耕耘。中年级教学楼叫做知竹楼,因为中年级学生渐渐长大,慢慢地了解竹的秉性,并朝着竹的方向成长。高年级教学楼称之为成竹楼,因为高年级的孩子渐渐成熟,有成竹在胸的气魄,相信孩子们在双峰这块沃土之上必将长成一片成熟的竹林。综合楼又叫弄竹楼。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动手动脑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体验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集学校食堂和教师公寓于一体的是品竹楼,预示着我们师生在此学会品味生活,品味人生。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学校师生的“成长竹苑”。 我们希望,当学生徜徉校园时,每处景致和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意蕴便会穿越时空,在这里,在当下,与每一位师生进行思想对话、心灵沟通。 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师生生命发展中潜在的教育力量。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和使命,正是唤醒和打造这种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学校围绕“中国梦、教育梦”,提出了“实力本部、精品新校”的双峰梦。梦想是前进的动力,更是立足于现实并超越现实的理想之光,它将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历经多年风雨的双峰小学将满怀爱心与责任,咬定“文化强校”不放松,并依托完备的制度管理,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奏响双峰好声音! 更多活动照片请登录jjxjzxh .白癜风怎样能治好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xw/17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