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强王本春丁春叶汤高峰杨清舜段兴朝卢象贤胡剑王品科崔德煌 散文苑 浮生若茶 ◆许永强 每天晚上静坐桌边,沉湎于悠长缠绵的萨克斯小调里,接着就是泡一杯茶,轻轻地啜,淡淡地品,其间翻上几页书,那茶香书香便一起涌来,那韵味便醉了自己,任由乐调流淌于心中,思绪萦绕于心头,日间染上满心的浮躁亦偃旗息鼓,乐声渐而穿透灵魂而无了音乐,茶香滋润心口致脱离躯壳。心中渐因这茶的氲氲暖热了许多,平和了许多,也深刻了许多,就咽下所有的沉郁。饮得久了,你就会发现:浮生若茶!这绿色的小星星饱含着禅样的深邃与人生哲理。 想起先前山坡上的丛丛新绿,纯情而又骄傲,带着天生的羞涩,立在自然的风中,汲百花之清魂,集草木之精髓,如若是一株乌龙茶或黄山云雾茶树,避俗于苦寒冻顶之巅,一年一度绽开满枝冰清玉洁之嫩蕊,为千辛万苦的采茶女的纤纤细指所采撷,捧归柴扉,又被清心寡欲的茶人悉心揉掐烘焙成一撮撮香茗,尔后被晾晒、挤压、包装,方有这一包包一罐罐沁人心脾之意境,荡涤人生之感叹的茶叶。 之后便辗转千里,被挑拣被揉捏被嗅闻被收藏被品味,行之于千变万化的场合,待之以各式各样的人生际遇;上得厅堂楼阁庙宇也好;粗瓷大碗大口畅饮无妨;素雅宜兴紫砂小盅亦雅。只要端得起茶具,皆合乎喝茶者的心境。如若有大苦大悲者断不会自寻茶喝的,他们只适于饮酒。 茶被沸腾的水冲之泡之,在杯子里旋转,展示自己的容颜,似美发一样飞散,如鸟羽一般飘落,每一滴都在阳光下释放着深蕴的清香。饱受煎熬的茶叶在沸水的浸烫下沉沉浮浮上上下下,一缕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华于口杯的边缘,在有限与无限的空间里弥漫着。 此刻,茶是水的魂,茶水是人的魂。茶汁润泽口齿之间,两颊舌间顿溢溢生津,再喝再续水,反反复复,茶叶香中带苦,苦中见涩,涩中有甘,末了渐趋浅淡,轻松中悠长回味,啜饮中渐而忘却时间与杂事。若是遇上善思的智者或饱含诗性的书生,就会惊叹周围生命的升落,被自然界的瑰丽与质朴所感动;就会想象山野的呼吸潇潇,山泉的叹息幽幽,山路泥土的纷纷扬扬,以及母亲枯瘦的手掌留下的草香屡屡,就会在风雨中听出音乐;就会于清贫的苦涩中品出淡泊;就会在迷蒙的双眸中开启希望,萌动起生命的整个春天…… 沸水冲冲续续,茶叶沉沉浮浮,水色深深浅浅。茶叶直至释放出它所有竭尽献出的一切。释出了它饱含着的春雨的清幽,夏日的炽热,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释出了它仅存的最后一丝丝青春光晕,尔后即被抛于院落或做了花肥。 细思之,浮生真的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各种冲泡茶叶的水?在匆匆的步履中,既体味过成长的快乐,也遭遇过挤压煎熬痛苦的坎坷经历。最终生于泥土又归泥土。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是否能若茶留下一脉脉人生的幽香,弥漫于某个时空底部亦或是某些人的灵魂深处? 忆儿时武汉过年 ◆王本春 小时候跟在大人后面爬山或走路,大人总说“千走万走,一天都走不出汉口”,意思是用汉口城市的大来比喻山高路长。那时还真不知道汉口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只晓得汉口好大。其实,汉口只是武汉的三镇之一,这个由汉阳、武昌和汉口三镇结成的武汉,是被长江和汉江两江划破成三,又被写在初中课本里的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连接在一起,可想而知,武汉该有多大。 懵懵懂懂的年龄,在寂寞的农村,生活枯燥又单纯,我特别惦念敬仰这座印象中的大城市,因为我的奶奶、祖父、叔叔、姑妈都生活在那里。再说也特别想看到课本以外的真实的武汉长江大桥。年春节,我十二岁,穿着母亲做的新线布鞋,剃了一个锅盖头,脸上擦的是雪花膏,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五人,去武汉奶奶那里过年。 我的老家在鄱阳湖边上,约十里路程的屏峰码头,是当时我们外出的唯一口岸。从那里乘班船一路往北,出鄱阳湖口进入长江,再往西逆水而上到了九江,此时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母亲抱着才一岁的大弟弟,那时小弟还没出生,后面跟着姐姐、两个妹妹和我,每个人手上都拎着东西,肩上背着包包,小跑式的往大轮码头赶,进到候船室,人挤人,脚踩脚,紧挨墙壁一排式的站着。在这个小“团队”里,数我是小学文化,母亲和姐妹都不识字,由我去买票。按照父亲在家里的说法,我照着去做,一二等舱买不起,三四等舱无票,只有买到了五等舱。 五等舱相当现在火车上的站票,大轮里过道上的椅子,楼梯口的空位早被五等舱票的人占领了。不管如何,总算挤上了大轮,大家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先落下脚稳定情绪再说,母亲把包包里的爆米糖、红薯干、吞豆等零食,拿出来让我们填肚充饥。吃饱后,我又按照父亲教的方法,去找解放军叔叔,那时没有警察,全国都是军队管理。普通话不地道,但意思能让人明白,解放军叔叔看着母亲带着五个孩子,一个还抱在怀里,二话没说,帮忙弄了两张四等舱票,六个人横七竖八地睡了一晚。 天刚放亮,我站在舱房旁边的走廊上,依栏看着长江两岸的房屋、烟囱、树林缓缓向船后漂移,姐姐、两个妹妹也好奇地看着远岸。第一次坐那么大的船,印象中就是一栋楼房,整个四层,没有我们没到过摸过的地方,唯有一个二等舱里的人,不让我们进,我们拥在门口,看那人用水果刀削苹果,削下的皮一圈一圈连着不断,像根长长的扁豆角。他给了我们,我小心翼翼地拧着,姐妹在后面高兴着,在我们的心里,那不是皮,是一只想象中的苹果。 大轮缓缓向武汉码头开去,站在船舷的边上,遥望武汉江边的高楼、建筑,那种心情无法言表,不知哪个姐妹说了一句,哇!好大的村庄。正巧,岸上传来十一响钟声,接着敲响《东方红》歌曲,洪亮贯顶,响彻天空,当时我认为船靠岸还有撞钟仪式。后来小叔告诉我,那是江汉关大楼的钟声,钟楼高有八十多米,晴朗天气,十里以外就能看见,按刻奏乐,按时打点,钟声远播数里,我原以为那是好多人同抓一根撞木撞钟呢。 奶奶的家在汉口三阳路庆安一巷十九号。刚到奶奶家,缩在屋里不敢出门,穿的是新衣服,但农村孩子的一身土气还是无法掩饰,街坊邻里的孩子在外面喊:“乡里伢乡里伢!”有次一个男孩居然跑到奶奶门口喊“乡里伢”,我的姐姐冲他喊,没有乡下人种田,你们饭都没得吃。我怒火中烧,虽然营养不良,身上缺少肌肉,但做农事练就出来的力气还是有存储的,走上去飞起一脚,踢得他一拐一拐地走开,从此,没人敢喊“乡里伢”。 在奶奶家过年吃了什么,已没有印象了,倒是奶奶和叔叔姑妈安排的参观游玩记忆犹新。动物园里的老虎至今没忘,小时候对老虎的最早记忆是武松打虎,那次见到真家伙,关在比房子还大的铁笼子里,凶悍威武,杀气腾腾,看后心潮澎湃。恰巧,饲养员往铁笼子里抛两只大公鸡,那老虎按一按两前爪,纵身一扑,半空中将大公鸡蹿将下来,分分钟,吃到肚子里,剩下的鸡毛在笼子里飘飞。 终于看到了大桥,那种巍峨伟岸,让我这个乡下的孩子,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站在桥头堡下面往上看,仰头落帽,看到桥头堡顶尖上的红旗似乎要戳到天上的太阳,桥的那头好像伸进了天上的云朵里。当时清楚地记得课本上说这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公路铁路两用桥,是苏联专家援建的。从课本上引以为自豪的大桥到肉眼看得真真切切,震撼得挪不开脚,多次不知不觉地屏息了呼吸。 看完桥,从武昌坐渡船过长江到汉口。上船时,奶奶在一个台阶上踩到了香蕉皮,跌倒在地上,大家吓得不轻,小叔将奶奶背上船。幸亏不严重,两三天的样子,奶奶好了。又要带我们去归元寺玩,在寺庙里,奶奶讲了好多归元寺里的故事,现在都忘了,但奶奶对佛的敬意是虔诚的,在佛面前说话、举手投足,胜过顶礼膜拜。尽管过去了快五十年,在归元寺罗汉堂里数罗汉的情景至今不忘,罗汉堂里有五百个罗汉,身份、表情和动作不同,形态各异,不一样的形态蕴含着不一样的意义。奶奶把我叫到身边,告诉我,你随意挑个罗汉数过去,多少岁就数多少个。我数到十二个罗汉时,那个罗汉是左手托一盘葱,右手似撒圣水状。奶奶看到后,笑得像个孩子样,连说几遍,“真好真好”!然后,向大家解释,葱是青色,表示后代青山常在,葱和聪谐音,我孙子聪明。说完后又笑得很开心,由生怕我数到一个凶悍的罗汉却如愿数到一个吉祥罗汉后,如释重负般的舒心惬意。 自那以后,虽到过好多趟武汉,却没有去过归元寺,但归元寺里的笑声永远在我心里荡漾。 无论时光如何飞转,那些落花一样的往事,依然鲜活地存储在我的脑海里,伴我一路走来,挥之不去,让我心存感激。当岁月和美丽的回忆成为烟云一样的叹息时,我伤感的眼眶里流淌的不再是儿时激动的泪水,尽是老泪纵横。 我的母亲 ◆丁春叶 我的母亲一九三九年生于德安县城,去年离世。可谓一生坎坷,吃尽人间疾苦。 她自幼丧父,继而其母改嫁他乡,于是由大伯抚养。没几年因大妈去世,我母小小年纪就被送养。最后一次送给了潘氏家里,潘氏膝下无儿女。过了几年,潘氏丈夫去世,就带着我母亲改嫁到米粮铺乡下一官姓人家。 我母十七岁时,经人介绍嫁给了我的父亲。那时,父亲刚从部队复员,虽有工作,但家境贫寒,仅有三间茅屋,家徒四壁。第二年便生了我。我父亲不久放弃了工作,回家务农。自我记事起,父亲身体就不很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只能做些扯秧栽秧等手上活。大集体的年代,母亲便成了家里的男劳力,如脱谷、挑谷、背谷桶、脚水车等重体力劳动都跟男人一样做。因她读了点私塾有点文化,还是生产队里的粮食保管员。 母亲是位要强且很能吃苦的人。虽说她从小没做过农活,但会竭尽全力去学去做。那时日子非常艰难,就连机米都是我家的一大难事。母亲天天上工,机米这种重体力就落在弟弟稚嫩的肩上。如果碰到下连阴雨,家里有谷而没米,只得向邻居借米吃。每年红薯上市后,我家早上是红薯稀饭,中午是红薯干饭,晚上是蒸红薯。锅中间蒸一碗饭那是母亲给父亲开的“小灶”。母亲每天早上用米汤给父亲冲个鸡蛋,而她自己尽管怀里有孩子吃奶,依然跟我们孩子们一样吃。所以,母亲因没奶水,奶头总是被怀里小的扯得老长。 我母亲晚上总是抱着孩子去村里老队长家灶下坐。老队长因终身未育,老两口生活过得算是殷实,经常会用猪油炒饭。母亲看着他们吃着香喷喷的油饭,欠得直吞口水,有时他们吃不完就问我母亲吃啵,她就连忙接着三口两口扒下肚里。母亲把我们口里省下来的粮食偷偷卖给烧窑的,用来做人情和过年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当时村里有个老人用嫉妒的口气说:“莫看人家老超支户,可孩子们个个都穿得光几得很。” 母亲对儿女要求非常严厉,来客人,孩子们一律不能上桌,只能看着母亲的眼色匆匆拈点菜端在一边吃。客人带来的接包不许吃的,母亲要拿到代销店去换盐等生活用品。放学后,我们要及时回家做事,更不能惹祸,否则那是要吃皮肉之苦或是跪劈柴的惩罚。 七四年父亲不幸病故,家里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当时,我在县里读高中。母亲只有三十多岁,为了不让我们兄弟姊妹受委屈,她决定既不招人进门,也不改嫁,毅然带着七个孩子艰难度日。我家小爷曾对我母亲说,“你何不把那些子女叫回来,跟你一起做活,也可减轻你的负担”,可是我母亲却很开明,她说“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不读书”,所以我们七个都读了书。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我母亲为此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流了多少泪。村里有个女的特小气,只要她男人跟我母亲说话,她就含沙射影骂骂咧咧。各种压力使母亲几近崩溃。记得有天早上我在灶下烧火,母亲正在灶上切菜,忽然她拿菜刀往头上一剁,顿时鲜血直冒,吓得我连忙去找医生。我想当时母亲是非常绝望。 第二年我高中毕业,我就尽量为母亲分担艰辛。务了半年农后,当过民办教师、大队妇女主任、公社广播员。大弟弟也到了公社综合厂工作。父亲走后,非常感谢大队对我家的照顾和救助,还有亲戚们的接济,使我们度过了非常时期。 到了八十年代,弟妹们陆续到共青工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母亲把责任田租出,就来共青帮弟妹们做饭,还做点小生意。夏天卖冰棒,冬天卖饼干。后来,在住的楼梯口弄了个小货柜,卖点零食和百货。攒足了10元钱,母亲就存起来。积少成多,准备留着给弟妹们成家。记得大妹八四年出嫁,母亲用家里一年的收成,买了台日本三洋牌彩电陪嫁。母亲是位好要面子的人,对子女的婚事她都要尽力办得体面风光。直到九九年老七成家后,母亲才告别小生意,一心为子女做后勤服务。 弟妹们结婚后,依然在一起吃饭。母亲会根据各自喜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儿女们安心工作,或做好生意。每当过时节,母亲会提前筹备,慢慢地往家里买这买那。母亲待人接物向来大方热情。家里子女多,亲戚朋友也多,无论来的是哪个的朋友同学还是亲戚,她都会盛情接待。过去条件不好时,她也会想尽办法,去邻里借鸡蛋借腊肉也要把客人待好。母亲对自己却十分刻薄,即使家里条件好了后,她的节俭习惯丝毫也没有改变。母亲是位热心、正直还有一定威望的人。只要谁家有个小困大难的,她会尽力给予帮助。九四年为了帮助我堂妹买辆二手货车,她给我们纷纷下达借款指标,进行全家总动员;家族或亲戚家有个矛盾纠纷的,也会找我母亲去评断解决。 前年三月下旬,母亲尿路医院住院。她跟医生请假以回家洗澡为名,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去菜市场买了肉、排骨和牛肉,对保姆说:“最近没人买菜,家里的孩子们苦死了。”叫保姆做了墨鱼排骨汤、米粉蒸肉、红烧牛肉。 没想到,医院突患左脑大面积脑梗,当时就失去了语言和意识。我们第一时医院,恳求医生不惜代价救治,可医生说“母亲脑梗面积大,部位不好,既不能取栓又不能溶栓,实在是没有回天之术,并随时都有不测”。无奈母亲插着各种管子带着氧气瓶和药物回到了老家。由于母亲的毅力,竟然在那度过了一周的危险期,医院治疗,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母亲后来拔掉了胃管,可艰难吞咽流汁。跟她漱口可把水吐出来。看到母亲病情好转,我们欣喜无比。 哪知12月5日厄运再次降临,母亲又第二次右脑脑梗,把我们的希望彻底打碎。母亲再也没能坚持住,经过天的病痛折磨,于去年腊月二十四永远离开了我们。她用毕生诠释了伟大的母爱,她把一生奉献给了儿女。 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愿您在那边安详! 让年味依旧 ◆汤高峰 年味,让人期待,又让人心潮澎湃。多少人,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过年的喜庆。一年的付出,只有过年才是真正的总结;天的努力,只为过年回家时的放松。 我们期待过年,又感叹时光匆匆;我们盼望过年,又担心年味淡淡。过年,成为现代大多数人想念而又体验不深的一个时间节点,回望时感叹光阴似水,回味时感受氛围不浓。 年味,成了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味道,成了想念而又生怕遇见又不够热烈的思念。对于过年,人们唯一有共鸣的是,感觉年味儿淡了。其实要我说,不是味儿淡了,而是人们心儿不够热乎了,是身处其中而又心在其外。感觉想象的年味与现实中的年味差的不是一点,而是整整一个成年到童年的回忆。 年味是什么?其实年味就是那热气腾腾的厨房,就是那一家人围炉夜谈的客厅,就是那亲友久别重逢的欢畅…… 年味,是一种传统,需要弘扬;年味,是一种氛围,需要营造;年味,是一种仪式,需要融入。把年味弘扬,就得一代一代传承,要让好的做法不失真传,要让美的感受不负期待。把氛围营造,就得一点一滴做,要张灯结彩,要喜气洋洋。把仪式庄严,就得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感受,要身处其中,要全心感受。传统从来不是自动弘扬,没有传承哪能弘扬?氛围从来不是自动生成,不去营造哪有氛围?仪式从来不是自动展示,没有执行哪里感受?说年味淡了的,其实是自己的心浮躁了、劲儿不足了,总以为自己只是来感受年味的、享受年味的,却不知道,当你置身其中去弘扬传统、营造氛围、执行仪式的时候,就是年味真正生成并热烈的时刻,正所谓当你在看风景的时候自己已然是一道风景。 年味,正是你融入其中的味道,年味也正是我们积极参与其中的感受。当我们用心去传承,年味就成了一种味道,用心品,可以品出人生的意义。当我们认真去感受,年味就变成一种文化,认真忆,可以忆出人生的价值。年味儿,从来不曾远去,让我们在一起,奔放出内心的热情,在新时代担当起弘扬传统的责任,让优秀的民俗文化渊源流长! 新诗眼 蒲甘看塔 ◆杨清舜 站在缅甸蒲甘的高塔上 一眼,便看到了千年 林立的佛塔 隐藏着参悟不透的禅机 日出日落 佛光时隐时现 无论你来自天涯海角 有缘人终得一见 年年月月 梵音隐隐约约 忘记身前身后事的人们 时光定格在心中的亘古 三生三世 百年轮回 在蒲甘的高塔上 来来往往的人 也许只有一次的相遇 可一个手势 一次礼让 一个微笑 注定是你我一生的因缘 它会在一个阳光的午后 如电影镜头般 一不小心 就席卷记忆 席卷你生命的全部 古韵亭 丁酉岁暮感怀 ◆段兴朝 又到经年盘点时,乐忧参半记深之。 喜添孙女臻圆满,欣徙高居沐彩霓。 爱表遭偷财帛损,苍颜染疾怨情遗。 红尘得失皆由命,犬岁但求新作为。 奉东春兄命题马安老桥 ◆卢象贤 想像当年一体新,也曾荣耀在湖滨。 三根傲岸无求骨,百载苍凉弃置身。 法藏比丘修已正,梦回游子见尤亲。 烟村怪道人才夥,学得其中精气神。 立春日午后往南山公园赏红梅 ◆胡剑 暖日依依照鬓丝,小园来睹俏丹姿。 冻融昨夜犹含蕊,香吐今朝渐漫枝。 绮梦罗浮余旧影,闲愁蜀阁入新诗。 应怜初识春风面,慢遣高楼玉笛吹。 登含鄱口 ◆王品科 险峻双峰举世尊,函鄱张口势将吞。 长天秋水连霄涌,白鹭红霞共宇奔。 岭上时睛明日月,亭前偶雨动乾坤。 难忘最是观晨日,喷薄金轮销我魂。 庐山三宝树 ◆崔德煌 清传玉磬寺墙东,老树无声体势雄。 叶密高舒遮白日,根深远送饮黄泷。 抬头幸可先经雨,振臂欣能早接风。 一带云山君是主,秋来岭上几团红。 ■编辑:张加友审核:陈修平 为顺应社会发展步伐,九江日报长江周刊拟把(jjrbcjzk)打造成广大文友展示优秀作品的平台,开设诗歌展台、散文天地、小说世界、作品赏鉴四个栏目,并从展示的作品中挑选文友和读者反映良好的精短佳作刊发报纸花径副刊。作品要求内容健康、格调向上,提倡首发,反对模仿,严禁抄袭,文责自负,字数(行数)不限(小说以短篇小说、小小说为主),请文友们精选自己满意的作品,并自行认真校对好。平台展示作品均配发作者照片、简介,请文友们将简介置于作品上方,便于编辑排版。 特别提示,由于报纸受到版面限制,因此从长江周刊公众平台选发报纸刊用的一般为精短佳作。文友们可长江周刊及时了解作品刊用情况。 各栏目投稿邮箱: cjzksg .白癫疯病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xw/22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