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思想·记忆·前沿」天天原动力·自在土著民 双峰赶场时间表(图片来自双峰吧) 赶场,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老风俗,也称之为赶集、赶墟、赶闹子。在湘中双峰,保留着这种风俗的地方还有不少。每10天两到三次,每一次赶场,其实就是十里八乡乡亲们的一次“淘宝”,一次热闹的“双11”。小时候,每次到“赶场”的时候,小娃儿们都非常高兴,街上不仅热闹,还有很多好吃的。只是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门务工了,如今赶场也远没有记忆中那些年那么热闹,这些赶场的乐趣也许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赶场那一天,村上的人一定会起个大早,三三两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就会从远近不同的家中出发,顶着朝霞,冒着晨雾,绕过村庄,跨过田坎,走过小路,边走边聊。 农村赶场的时间并不是统一的,双峰的一般是五、十和一、六和三、八,相邻地区都有不同! 很多村民一大早就会来赶场,有的会把当季自己家田里的农作物拿出来卖。不但新鲜而且价格不贵,还可以给他讲价。有些为了早点回家,只要给点钱就卖了。 挑箩筐的,背袋子的,提菜篮子的,也有空手纯粹去场上看热闹的,都是屋前屋后的熟人,隔老远就喊:今天嗯也来赶场啊,买滴么咯唧咯? 小时候最爱热闹,没有钱也可以在热闹的赶场天四处看看逛逛,有一两块“巨额”零花钱更是高兴得飞起。 集市上的服装摊,卖的不是牌子,价格便宜。 那时的人虽然不用电子称,但用杆秤也不会缺斤少两。 那时还有卖,老一辈人爱抽的烟叶。 那时的肉,都是新鲜宰的猪,还是不喂饲料的“土猪肉”。 还会有卖鸡的、卖鸭的、卖鹅的、卖小猪的等等,应有尽有。 那时集上卖鱼都是把鱼扔在地上。 那时的童年,看到集上卖的糖葫芦,馋的了不得,能吃上,能高兴一天。 总令我们垂涎的,也就是赶场时候的街上,摆在摊子上论个叫卖的包子、馒头。 要有柜台,正上面永远都会摆放着装满糖果的罐子。水果糖、薄荷糖、芝麻杆、奶糖、饼干……有多少钱,才能买多少个糖。 在集市上,那些即将失传的手艺 自己手工制作的鸡毛掸子,用过之后一尘不染。 做手工的老人也很多,虽然上了年纪可是手脚依然麻利,手工的东西也很经久耐用。 “铁匠”现在很少见了,不过铁制器械依旧是农村农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裁缝,衣服上有个修修补补的交给他们就好了。 补锅补鞋补伞的工具你以前见过没有呢? 好认真的修表师傅。 剃头——那张厚茧大手从头顶抚摸而过的温暖。 现在理发一般都是去理发店,可是那时候的农村的男的一般都会去找剃头匠剃,剃个寸头能管好久,不但技术好,关键是便宜! 还有更多赶集的场景,满满的回忆…… 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有惊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f/138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