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楚国良

在湘潭地名中,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在长潭公路(俗称国)沿线,铺多,简称"湘潭十八铺";二是从湘潭市区到湘潭县青山桥地区(俗称潭花公路)沿线,桥多,简称"湘潭十八桥"。

湘潭地属江南丘陵,江河川流。地势多变,既有山高水激、谷深崖陡的峻岭地带,又有江南水乡河汊纵横的平缓盆地。其桥梁建筑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依势而筑,形成了湘潭特色的古桥梁结构。

在湘潭,古桥对于当下的意义依旧存在着,这不仅体现在一些古桥至今仍承载着交通重任,也体现在它们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并逐渐生成了一种文化标签。这种标签在湘潭县表现得尤为显著,那里有很多以桥命名的乡镇,至今仍然沿用的就有云湖桥镇、杨嘉桥镇、青山桥镇,在更早以前,还有梅林桥镇、双板桥乡、古塘桥乡、郭家桥乡、继述桥乡、土桥乡、方上桥乡、列家桥乡、花桥乡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题记

一、何为桥?

桥,《辞源》解读为“桥梁”。梁,《辞源》诠释为“桥”。《史记·秦纪昭襄王》:“初作河桥”;《诗·大雅》:“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除,古义为“修治”。除道成梁就是筑路造桥。由此可知,“桥梁”即桥,乃双音单义词也。

百度百科上这么解释: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桥可以搭在河谷或者海峡两边,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越过下面的河或者路,让下面交通畅通无阻。“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参见乔木),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启闭式桥梁给大船通过的空间。

茅以升先生给出的定义就简练许多: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两点,一为路,二下面可以通行。

天下桥,盖莫出于其外。

二、古桥梁的文化特征

(一)古桥名

中国古桥梁研究大家唐寰澄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桥梁》一书写到“凡桥有名,于是在桥名也下大工夫,或以形名,或以地名,或以人名,或以事名。湘潭古桥的起名与地域名称、环境、人文因素相结合,大大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桥梁建筑具有相对永久性和公共性,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因此桥的命名也集中反映该地域民众的思想情感:或颂扬济世利民普惠众生,或纪念行善积德功延千秋,或记载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或寄予期望祝愿平安……千百年以来形成了悠久独特的桥名文化。湘潭市明清古桥梁的命名经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因人而名。

1.青山桥:青山桥镇地名源于青山桥,桥位于涓水上游,建于宋代初年。始为木梗桥,清嘉庆年间筹建石桥,为五墩四搭花岗岩平板桥。青山桥因元代地方名士赵康号青山而得名。这里曾是湘乡至衡阳、衡山、双峰等地的交通要塞,十分繁荣。年,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将青山桥古桥冲毁。现青山桥被新修的五座公路桥所取代。

2.杨嘉桥:位于湘潭县中部。在邓家坝处建有一座麻石拱桥,据说原为杨姓倡首结合群众所建。双方为桥名争讼多年,经判由杨家桥改称“杨嘉桥”。当地是有名的煤矿产地。原在新河街形成集市,自湘潭至石潭公路通车以来,街坊及集市移至邓家坝。

第二种特产闻名。

1.继述桥:继述桥位于射埠镇高风村,原继述桥乡并入射埠镇。曾是射埠、石潭坝、土桥、花石的交通要地。先修建桎木桥,后改为石桥,取桎木的谐音名为继述桥,意为继承先辈事业。《湘潭县志》记载,此桥是明朝时期齐国英、齐正彩父子两代人建成,故名继述桥。现在的新继述桥有四墩五孔,已是一座公路桥。

2.大花桥:位于湘潭县最南端,是当地通往南岳的要道。原此处溪上建有一座石拱桥,科刻飞禽走兽,彩绘于上,故名“花桥”。袭为地名,沿用至今。花桥历为小集市,是我县林木基地之一。当地盛产板栗。

第三种历史风雨桥。

1.方上桥:位于湘潭县中部偏西,此处原为周氏方上宗祠,建有石桥,称“方上桥”。建幸福渠时,原桥拆毁,新建方上桥,现为小集镇。

2.梅林桥:又名枚玲桥。原梅林桥镇因桥得名,后并入易俗河镇。桥位于梅林桥村紫荆河上。据说,河两岸曾有大片杨梅,当地人用杨梅树建木板桥,取名杨梅桥。明朝正德年间,财主唐良才为纪念未过门投河自尽的三姨太枚玲,将木板桥改建为麻石板桥,取名“枚玲桥”。老桥已毁,新桥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

3.古塘桥:位于湘潭县中部,涓水西岸,扼潭花要衡。清嘉庆《湘潭县志》载:“衡岳志称古铜塘,石秀水清,涓江胜地。”当地有古塘涧子,涧上立桥叫“古塘桥”。历为县内著名集镇。附近黄狗岭曾挖掘出早期铜鼎、铜箭、铜簇等历史文物。

4.双板桥:双板古桥在河口镇涓水边,以前有双板桥乡,后并入河口镇。古桥用两块大石板搭成,故名“双板桥”。齐白石曾作诗吟唱双板桥的霜景,“魂梦不来痕迹古,吟江流水板桥霜”。可惜双板古桥已毁,新桥位于潭花线上,由双板一桥和双板二桥组成,也毁了一半。

(二)桥梁修建与资金来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修路建桥是为百姓谋福、留美名、传千古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古往今来,凡是有闲余资金又有公益心或想博名声的人,都会考虑为家乡修路或铺桥这一双赢的方式。古代建桥,有四种方式:一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二是官倡民修;三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四是民建,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就湘潭现存的这些古桥来说,大多是民间修建,由乡绅募资或者一个家族出资,如湘潭县花石镇的观政桥等等。

(三)古桥梁特点

古代先民造桥由于受到当时的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建桥材料多就地取材有关,正因为如此,湘潭的古桥梁又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性的特点。此外,由于古桥的存在大多是为方便百姓的出行,因此,湘潭明清古桥梁的技术性、装饰性主要服务于其功能性,重功能而弱装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们才逐步开始努力追求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统一,使古桥的建造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艺术性。

三、湘潭明清古桥梁的分布和分类

(一)分布

历史上湘潭城区共有14座古桥,从东往西分别是:宋家桥、燕子桥、洗脚桥、月跟桥、流水桥、大埠桥、小埠桥、黄豆桥(和平桥)、平水桥(八仙桥)、七星桥、金鸡桥、唐兴桥、陶公桥和求子桥。目前在湘潭城区还能寻觅到旧址的古桥有6座,分别是唐兴桥、陶公桥、求子桥、八仙桥、七星桥和宋家桥。

出了市区,从砂子岭往西,则有涟水桥、涓水桥、郭家桥、踏莲桥、土桥、继述桥、双板桥、古塘桥、土桥、上星桥、继述桥、迥龙桥、汉城桥、青山桥、宋贞桥等等。

它们或跨越县市区域河流之上,或横卧在乡村田野的沟汊溪流之间。如彩虹,似苍龙点缀在湘潭这块古老而美丽富饶的大地上。

(二)分类

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湘潭的先民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在桥梁的设计与结构上,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建造了既有传统风格又具地域特色的古桥梁。湘潭现存的明清古桥梁,据其特征可划分为梁桥、拱桥、梁拱混合桥和廊桥(风雨桥)等四个类型。

1、梁桥

梁桥是中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

2、拱桥

湘潭明清拱桥数量较多,且类型多样。按材质来分,主要是石拱桥;按照拱的数量来划分,则有单拱桥、双拱桥、三拱桥、五拱桥、七拱桥等不同的数量。

究其原因,材料应与当地百姓就地取材有关,建桥的石料一般就地取材,如汉城桥汉城桥在湘潭县花石镇马垅村,距湘潭市区55公里。

据光绪《湘潭县志》:“汉城,为西汉湘南县治所在地,故名。”年9月,由湘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汉城桥横跨花石水而建,过去是(湘)潭衡(阳)要道。为一跨红砂石拱桥,东西走向,高7米,长12米。西宽5米,跨度10.7米,桥面两端为石级,中间为台面,台面两边有石栏杆,南北下去9石级,又有土台面。两土台面又有石级各通水流上下之大道。桥旁立有《重修汉城桥碑记》。

整座桥梁结构严密,古朴雄健,拱如弯月。属县境最早的桥梁建筑。后来桥面遭破坏,石级、平台、栏杆都没有了,仅存弧形石拱。年,当地群众在桥侧另建一座3米宽的石墩两孔平板桥,便于车辆通行。年,又在平板桥侧加建一座长13米、宽5米的两孔石墩拱桥,可过小型机动车辆。三桥并列,相互辉映。桥东,有罗汉山等景点;桥西,有韩家坳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窑遗址和战国——汉代墓群等景点;桥南有湘潭县最大的蓄水工程——花石水库等景点;桥北有古镇花石和白湾,杨家岭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等景点。

汉城桥是红砂石拱桥,它的附近是罗汉山,是湖南地区难得一见的丹霞地貌,石头是棕红色的。湘潭大型石块较少,所以多拱桥。而桥拱数量的多少,则与桥梁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若桥梁是横跨在一条大河上,则应考虑其长度和承重等因素来布置桥拱;若桥梁是在两条狭窄的山涧上,则只需一拱或二拱就可达到行便的目的。

3、廊桥(风雨桥)

廊桥是在桥面上建有屋、廊或桥,可以遮风避雨,故俗称“风雨桥”。

《说文解字》段注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崖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桥文化解读

桥,跨水凌波,沟通两岸。它的主要功能当然在于交通。但桥在承载实用美学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观赏美学、沉淀着历史人文特征。桥一旦建成,它便融于环境、历史、人文于一体,烙下时代的印记,成为一道景观,一种标志,寄托人类的诸多感情,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桥文化。从桥里你能解读到一方水土一方人蕴涵的文化,湘潭的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述着湘潭这个江南水水城的历史与风貌。

(一)桥与名人

湘潭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许多的桥都与历史名人有关,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隐山八桥之一的龙王桥了。龙王桥位于神仙桥顺水而下的两华里处,西北东南走向,桥长22米,宽4.9米,净跨15米。龙王桥是隐山八座石拱桥中最大的一座桥,建造精美,雄伟壮观。相传,在很久以前,龙王桥旁有座山,名叫青龙山,也叫乌龙山。有一天,它突然怒发冲冠,霎时,它奔到了这座山下的隐水河中,它头仰天,尾猛摇,将此段河流拓宽到了20余米。土著所建的木质桥,顿时坍塌,乡民从此难以过河。为解决这一过河难题,土著乡民筹资筹工,效仿神仙桥的模样,用麻石建造了这座石拱桥,桥因龙王而得名,桥之北侧有著名的辰山桂在堂。桂在堂是清代著名的礼部侍郎周系英的世居,也是清代左宗棠入赘的故居。传说一天晚上,周府诒端小姐得梦,一条小黄龙从此桥下腾空飞入周府桂在堂前栋的大柱之上,诒端惊慌告母。次日清晨家丁打开厅门,发现一名乞讨少年因避狗咬爬上大柱。家丁将少年引见周母,便留其长住攻读,以取功名。周母后许少年入赘为婿,这少年便是晚清名臣左宗棠。

(二)桥与传说

湘潭有许多桥有着美丽的传说。如八仙桥的传说:过去湘潭没得这样繁华,雨湖岸边尽是山岭,什么凤竹岭啦!石塔庵岭啦!湖头岭啦!在雨湖西岸,有一座叫长寿山,为什么叫长寿山呢?因为山上住着一个姓郑的长寿老人。他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体却非常健旺,做起事来青年伢子都比他不上。谁也不晓得他到底有好多岁数。有的说他有一百四十多岁,有的讲还不止哩。

他一个人住在山上,搭了一个茅棚子,每天砍柴、打猎、种地,样样都行,他种的庄稼又多又壮;他种的菜,蔸蔸又大又好;他要打猎,百发百中。所以他的东西吃不完,用不完。但他自己非常俭省,把剩下来的东西都周济了穷人。只要是来求他的,不分是认得的邻舍、朋友,还是不认得的过路行人或叫化子,他都尽力帮助。有时他周济了别人,弄得自己都没得饭吃了,他就采点树叶、野果充饥。

有天晚上,他在月光下打草鞋。忽然,一阵清风吹来,从外面走进八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女的。头一个是白胡子老倌,手上拿着一个渔鼓简,他对郑老伯说:“老丈!我们路过此地,想借宝地歇息歇息,不知行不?”

郑老伯高兴地说;“只要你们不嫌弃,不过我这茅棚子太窄了,怕你们坐不下。”长者说:“不要紧,我们挤一下就是了。”说完,八个人都进了屋。说也奇怪,平日连进三个人都觉得挤的小棚子,现在挤进八个人,还觉得变宽敞。郑老馆正在有点奇怪,却听其中一个穿得破破烂烂,黑脸,拐子,身背酒葫芦的连腮胡子说:“老丈,我们几位肚子都饿了,你这里有点东西吃么?”郑老相连忙悦:“有!有!想必你们几位是从远道来的,饿急了,我今天正好打了一只兔子,就拿来款待客人吧!”说完,从旮旯弯里搬来一缸酒,又端来一蒸钵喷喷香的兔子肉,放在一张竹子编的小方桌上。

一个手中拿着一支玉箫的书生提议说:“今夜月色甚好,我们移至湖边,对月畅饮如何?”那个连腮胡子首先拍手叫好,其余几个也表示赞成。他们就一个提壶,一个端盆,一个搬桌子,来到雨湖边上,各人寻来一块麻石作为坐凳,一直饮到月亮偏西,郑老伯也就招呼他们到月亮偏西,一会儿给他们烧水泡茶,一会儿又到山上给他们采果子下酒。眼看月亮快要落山了,星星也眨着眼睛在打瞌睡,八个饮酒的,也都一个个醉眼朦胧了,一个敞胸露怀的大肚子对郑老倌说:“老丈,劳累了你一晚,我们如何报答你呢?你想要什么吧,我们都能办到。”郑老倌摇了摇头说:“我什么都不要。”

连腮胡子说:“你的茅棚子这样小,你不想要一栋好房子吗?”郑老伯微笑石说:“大地可以为庐,何况我现在还有这个茅棚子遮身,足够了。”

一个五绺须,长眉长目,身背宝剑的道人说:“老丈!人间福禄寿喜,随你挑选。”

郑老伯说:“我把富贵福禄看成是绳索。我不愿让它捆住我的手脚,至于寿嘛,老死一关,人人逃脱不了,听乎自然吧!”

这时,那位美貌的女子开口了,她说:“人间福禄寿喜你都不爱,想必处处看破红尘,想超凡成仙吧!”郑老清说:“常言道得好,无烦无恼即神仙,我天塌下来也不晓得愁,早已是人中之仙了。”经过大家再三要求,郑老倌想了一会说:

“你们硬要我提,我就提一个吧!就是我们这座两湖方圆几十里,从湖这边过湖那边去,要走半天,太不方便了。你们要能帮助修架桥,方便方便大家,就太好了。”

大胡子黑脸拐子连忙说:“这个容易,我们答应你。”

八个人出去了,郑老倌没有跟出去,他在家里给他们烧茶水。等茶烧好了,给他们送茶去时,只见一座大桥横架雨湖之上。那八个人正从桥上走下,朝汀江去了。郑老倌在后面一边喊,一边追,忽然飞来八朵祥云,八个人向郑老倌挥了挥手,登上祥云飘走了。

郑老倌回到桥上,细看大桥,桥是由八块麻石搭成的,平平整整,宽宽敞敞。他满心欢喜,在桥上来回地走着,一直走到天亮。

第二天,附近的百姓看见了这座桥,一个个高兴得了不得。大家根据郑老倌说的情况,猜准是八洞神仙下凡来了,便将这座桥起名八仙桥。桥那边的一条小街,因为八仙踏着南花步在这里经过,就叫南步街。后来,年代久了,八块麻石磨损了,又重修了一次,还是照样用的八块麻石。

(三)桥梁与雕刻

以功能为主的石拱桥,常常在桥身桥栏上雕刻着有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精美装饰,诸如吸水兽、龙首、抢珠龙、鲤鱼跳龙门、轮回、莲花、莲蓬、马上报喜、八仙、如意、五蝠捧寿、平升三级、太极图等,艺术内容与风格涉及到的范围极其宽广,兼及天地人,旁通儒释道,寄托信仰,曲表心愿。艺术因桥而生,桥因艺术而活。如具有多年历史的唐兴桥,原名壶山桥,在唐高宗年时更名为唐兴桥。唐兴桥系清初邑人肖俊义捐修,因邻近唐兴寺得名。乾隆四十七年(年)和光绪年间进行过两次大修。桥身系单孔石拱结构,净跨12米,宽6米,桥栏柱头饰以狮、象、鹿、兔等动物,形态生动,意趣逼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f/153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