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属于二枚贝软体动物(Bivalvemolluscs),归类于贝类动物、双壳纲、帘蛤目、砗磲科,共有两属(TridacnaHippopus)九种,其中砗磲属(Tridacna)8种,砗蚝属(Hippopus)1种,可藉由不同的特征如外型、壳的特征、相对大小及栖息地等来辨别种类。 1.库氏砗磲 (Tridacnagigas) 库氏砗磲又叫大砗磲,最大的壳可达1.8米,重约千克,是砗磲中最大的一种。库氏砗磲贝壳很厚,略呈三角形,两壳等大但两侧不对称,前端较短,壳顶前方有一足丝孔。幼体时,其壳顶前方凹入的部分有强壮的足丝伸出,藉以固着于珊瑚礁或砂质海底。成体时足丝孔封闭,壳体不再固定,但仍然壳口朝上。外韧带狭长,为棕褐色,几乎与贝壳后部等长。 库氏砗磲背缘较平,腹缘为波浪式的波纹,双壳不能完全闭合,壳面为白色,具有5条(这个数量是固定的)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肋上没有鳞片只是细细的纹路,生长轮脉明显,在贝壳表面形成弯曲重叠的皱褶。贝壳内面也为白色,但富有光泽,有与放射肋相应的肋间沟,铰合部狭长,两壳都有主齿和后齿各一个,主齿短,后侧齿弱,前闭合肌消失,后闭合肌发达。 库氏砗磲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它生活于热带海洋低潮线附近,一般发现于沙及浅水域的珊瑚中,但有时也可在20m深处发现。库氏砗磲容易辨认,因为其尺寸巨大及壳边缘有明显的三角型尖锐突出,套膜棕及绿色有蓝或绿圆点。库氏砗磲在夏季繁殖,每年大约长5厘米,幼时生长较快。 年,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编制的《海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通过有关专家审定,库氏砗磲已列入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2.扇砗磲 (Tridacnaderasa) 台湾称作扇砗磲蛤,在砗磲中属于第二大的种类,壳长可达px。扇砗磲也叫无鳞砗磲,这个名称主要因为其贝壳上缺少肋及鳞片。扇砗磲厚贝壳很光滑,有六、七条垂直的褶皱,这与大砗磲(Tridacnagigas)是有区别的,大砗磲更大,不如它的贝壳光滑,有四、五条褶皱。 扇砗磲属于比较容易饲养的品种,在水族箱中,扇砗磲可能会长出鳞片。它的套膜是橘色、黄色、蓝色、白色或黑色的混合色,通常是条纹或斑点纹路,颜色多,在合适的环境下,小扇砗磲在一年内就能长大二到三倍。 扇砗磲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别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常出现在礁区边缘,约4-20m深,比较喜欢大洋环境而非片段的珊瑚礁,中国的海南省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 3.长砗磲 (Tridacnamaxima) 长砗磲,台湾称作长砗磲蛤,常栖息在浅海珊瑚礁、岩石底,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积水处亦可见到。长砗磲是车渠贝中最为广泛分布的种类,印度洋的东非、红海以东,及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亚以西、澳大利亚以北和日本九州、纪伊海域以南的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都能发现长砗磲的踪迹,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如海南、西沙群岛等沿海。 长砗磲拥有鲜明色彩的套膜(蓝、绿及棕色)及钻孔的习性,常可见其部份埋入珊瑚里。 贝壳较小,一般壳长约mm,高约90mm,宽与高近等,呈长卵圆形。壳极坚厚,前端突出,后端短,中部膨大。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壳顶前方中凹,为长砗磲长卵形的足丝孔,孔缘有稀疏的齿状突起。壳后背缘斜,腹缘呈弓形弯曲。壳表面黄白色,具5~7条强大的鳞状放射肋,肋宽显着大于肋沟。肋间有细肋纹,内面白色。 长砗磲肋上的鳞片比鳞砗磲要小的多,近壳顶部放射肋的鳞片低伏,多呈覆瓦状排列;近腹缘的鳞片较突起,腹缘呈弓形弯曲。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收足肌痕与闭壳肌痕近相等。外套痕明显。在水中生活的环境与鳞砗磲相同,不同的是长砗磲在水下露出的外套膜的颜色是蓝色的。 4.番红砗磲 (Tridacnacrocea) 番红砗磲又名圆砗磲、红番砗磲、红袍砗磲,是砗磲贝中最鲜艳美丽的。它的最大长度在15~20公分,主要分布在南沙太平岛,屏东县恒春半岛,恒春,兰屿,东沙岛。 番红砗磲也有钻孔的习性及拥有鲜明色彩的套膜,套膜的颜色为多种混合,包括蓝、绿,带有褐色和黄色的纹路,贝壳很厚。番红砗磲通过分泌一种酸,把石灰质的岩石融化,再利用其厚贝壳一点一点挖开岩石,把身体藏在里面。这种埋藏行为能保护其躲避掠食者,像海星和蝶鱼。在野外,番红砗磲通常居住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群落。 番红砗磲与长砗磲相比,一般来说较小,是最小的种类,仅有px长,且外型看起来较为三角的卵圆形,足丝孔较宽。一般埋在基质里,仅可看到壳的边缘及套膜。 5.瓷口砗磲(Hippopusporcellanus) 瓷口砗磲又称菱砗磲蛤、瓷砗磲蛤、瓷菱砗磲。分布在印尼、菲律宾及帛琉等较小的水域。原始生长地仅限于印尼东部,菲律宾南部,帕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而且你也应该猜到,它们早已被过度捕捞,在这些原产地已经很难发现了。 瓷口砗磲拥有较轻、浅肋谷的壳,进水孔边缘拥有突出触须。它们通常生活在礁岩区平坦的有海草的沙质底基上,瓷口砗磲一般不会附着在底基上,只在体型很小时才吸附底基,体型大了以后就不再吸附了。因此,瓷口砗磲在幼年时的丝足凹口很小,甚至封闭,成年后几乎完全封闭。丝足凹口周围同样有很多小的指状或齿状突起。 瓷口砗磲的套膜只伸展到贝壳边缘,并不向外扩张。吐水口也是低平的圆锥状,口部呈圆形。吸水口有明显的交错的触手。它们套膜的颜色主要是棕黄色或橄榄绿色,有奶白色的或金色点状花纹和细条纹,有些套膜更是呈灰色。它们还普遍的具有半透明或无颜色区域。 瓷口砗磲在幼年期贝壳呈扇形,两片贝壳铰合部位大约占到体长的一半,而且随着体型的增长,铰合部位也在不断的增加。铰合部最终可达体长的三分之一,贝壳因此能够张开非常大的角度。 瓷口砗磲往往比较肥胖。它们的贝壳有典型的5-7个褶皱,其中5-6个褶皱形状比较完整。这些褶皱角度很低,而且没有鳞甲。贝壳的上边缘有5-6个向内扣的指状弯曲,内缘光滑,与对应的另一边形状相同。当它们需要闭合时可以关闭得非常严实。 6.魔鬼砗磲(Tridacnatevoroa) 魔鬼砗磲又称鬼砗磲蛤,是砗磲中较为稀少的种类,生活在水深大于20米的北东加群岛及东菲济群岛——这也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水深超过20米的砗磲。魔鬼砗磲相对来说较为大型,可达1px,壳嘴处有些暗红色斑。壳边缘看起来比较没有波浪起伏,套膜上有疣状突起,棕灰色,进水孔有大的白或棕色触须。 7.罗氏砗磲(Tridacnarosewateri) 罗氏砗磲数量十分稀少,只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与赛舌尔海域之间其中一小片的海域。 罗氏砗磲外壳单薄,壳齿尖长,外壳有大幅度的垂直折曲,棱鳞阔长,强度比鳞砗磲强。有成长良好的足丝开口能紧紧张蚌身固定在地上。 8.鳞砗磲(Tridacnasquamosa) 鳞砗磲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外壳上拥有大而有凹陷成瓦片状的鳞片。 壳卵圆形,厚重坚实,壳长约mm,壳高约mm,壳宽约mm。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亦近等。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孔边缘具有肋状突起若干条,近壳顶的大而突出,排列紧密,向前端渐稀不清。壳背缘稍平。外韧带黄褐色,长约为具壳后半部的3/4。壳表黄白色,生长线细密,具有4-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肋间沟内又有宽的放射肋纹数条。肋与沟使腹缘弯曲呈波状。于壳顶附近常因磨损而使鳞片脱落。壳内面白色,具有光泽,铰合部长,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中部。 鳞砗磲外套痕明显,套膜一般呈斑驳状,有蓝、棕及绿色,大小约35-px。鳞砗磲藉由弱的足丝附着在活珊瑚或珊瑚残骸上,约达18m深,通常在轴孔珊瑚上,可在大洋及沿岸珊瑚礁发现。鳞砗磲(国家Ⅱ类保护野生动物)属于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9.砗蚝(Hippopus hippopus) 砗蚝为砗磲科砗蚝属的动物,是制作药物车螯的原材料。分布于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西沙群岛等地,一般生活于浅海珊瑚礁间的沙中、低潮区附近珊瑚或礁池内。通常在珊瑚礁的沙地区域,深度浅于6m及在邻近珊瑚礁的海草床发现。 砗蚝呈不等四边形或菱形,曲起成弓状,表面有方射性花纹,有红色小平的小斑点。壳质重而坚厚,有尖锐、锯齿状的齿。一般壳长mm,高mm,宽mm,个别大型者长可达mm,高达mm,重达10kg。壳顶位于背缘稍靠前方,壳顶前方中凹,足丝孔狭窄,足丝孔边缘有排列整齐、紧锁的齿状突起。壳前端凸圆,后端稍尖,腹缘呈波状屈曲。背缘略平。外韧带长,黄褐色,浓淡不匀。砗蚝外壳套膜是不鲜明的黄棕色,并不会展开伸出壳外。外壳白色或黄白色,粗糙不平,具有粗细不等的放射肋多条,并布有紫色斑点,幼体时更明显。壳内面白色,有光泽。具有壳表放射肋相应的肋沟。铰合部狭长,左、右壳各具主齿和侧齿1枚。外套痕不清晰。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中央稍近下方,但不甚明显。足大,足丝不发达。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白癜风前期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f/24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