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小儿骨科

一、小儿矫形外科的检查

1.望诊步态、姿势的异常和动作的困难,如跛行步态、痉挛步态或颈部歪斜。

2.触诊主要检查骨骼、肌肉、肌腱和韧带有无畸形、肿胀、包块及压痛。

3.活动主要是指检查关节的活动范围,一般采用中立位零分法,以此来了解肩、肘、腕、手、髋、膝、踝、足及脊柱的活动情况,但新生儿因宫内原因,髋膝关节的活动在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在出生后6个月逐渐恢复正常,应注意与关节挛缩症相鉴别。

4.测量

肢体长度的测量采用平卧测量法,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两侧对称,从一个骨突到另一个骨突:(l)上肢的总长度是从肩峰后方顶点到中指尖(2)上臂长度为肩峰后方顶点到尺骨鹰嘴;前臂长度为尺骨鹰嘴到桡骨/尺骨茎突(3)下肢的总长度包括真性长度和假性长度,前者是指髂前上棘经髌骨上缘至内踝/骼前上棘到外踝的距离;后者是指脐至内踝的距离(4)大腿的长度为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5)小腿长度是指腓骨小头至外踝肢体周径的测量目的在于观察有无肌肉萎缩,在临床工作中,一旦发现有肌肉萎缩,往往提示患儿该肢体有器质性病变。测揎过程中要注意左右对比。(1)上肢:尺骨鹰嘴上、下3—5cm(2)下肢:大腿周径:髌骨上缘5一10cm;小腿周径:小腿的最大周径成角畸形的测量成角畸形是指肢体远端与近端之间的异常角度:(1)内翻是指肢体远端向着躯干中线的成角,如肘内翻、膝内翻(2)外翻是指肢体远端离开躯干中线的成角,如肘外翻、膝外翻。需要注意的是提携角为外翻角,正常为左右肌力的测量采用六级测定法,但仅适用于6岁以上查体合作的儿童。0级:肌肉用力时无收缩l级:肌肉用力时只有颤动而不能活动关节2级:肌肉用力时可沿床面活动关节(平移关节),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3级:肌肉用力时可对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肌肉收缩活动关节且可抵抗一定的阻力,但较正常为弱5级:肌力与正常相同

5.神经系统检查

损伤神经

症状

桡神经

腕下垂;深支损伤时拇指不能背伸;合谷区感觉丧失

正中神经

拇指不能对掌,拇、示指不能屈曲成环形,大鱼际萎缩,拇、示、中指末端感觉丧失

尺神经

爪形手,拇指不能内收,小鱼际萎缩,环、小指不能夹指,小指背侧、环指尺侧半感觉丧失

坐骨神经

足部肌力全部丧失,膝关节不能屈曲,足跟部溃疡

腓总神经

足背伸、外展不能,呈马蹄内翻状,足背侧感觉丧失

胫神经

足不能跖屈、内翻受限,呈外翻状

股神经

不能抬举大腿

6.辅助检查.

(1)X线片小儿矫形外科辅助诊断的主要方法。检查中一定要左右对比。用于关节脱位、畸形、骨折、肿瘤及炎症等的诊断。

(2)CT从断层的角度进一步诊断。

(3)MRI.对于检查软组织、软骨的改变效果更好。

(4)ECT用于股骨头坏死、炎症的早期诊断。

(5)肌电图。

(6)关节镜。

(7)实验室检查。

(8)关节造影。

二、小儿矫形外科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小儿矫形外科的治疗原则

(l)恢复骨骼、关节、肌肉和神经的功能,以保证小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早期治疗,防止畸形和疼痛的发展。

(3)手术从简,保守治疗→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术中不可损伤骨骺,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2.常用的治疗方法

(1)石膏绷带小儿矫形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①石膏内加棉垫,尤以骨突部为主。

②温水浸泡(60℃).松紧度适宜。

③5-7分钟左右硬结定型,24小时干燥。:.

④固定上、下两个关节。

⑤注意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⑥定期更换,尤其是需长期石膏固定者。

⑦密切观察肢体血运变化,包括:颜色、温度、运动、感觉、血管搏动,尤其是6小时以内,一旦发生须全部剖开;若大于6小时可发生肌肉缺血性坏死,如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缺血性挛缩。

(2)牵引用途如下。

①骨折整复、关节复位制动以及手术前的准备。

②分类:皮牵引1-3kg.骨牵引lkg/岁或体重的I/10-l/7。牵引过程中注意有无脱落或胶布皮炎以及钢针针道有否渗液。

(3)支架防止畸形发展——背心支架;逐步矫正畸形——蛙式支架、Pavlik吊带、Von-Roson夹板。保持功能,利于肢体活动如坐骨持重支架。

(4)手术根据年龄、疾病以选择不同的术式。

(5)康复手法扳正、按摩、CPM等,如斜颈早期、脑瘫尖足的被动活动、术后关节僵硬。

三、小儿骨折

(一)儿童骨骼的组织解剖特点

1.小儿骨骼的作用承担支柱、调节矿物质代谢、生长与造血功能。

(1)骨组织是由错综交织的原始结缔组织构成,无明显板层结构。

(2)骨成分是由有机物质形成骨基质,水分多、无机盐少。

(3)骨小梁排列紧密而紊乱,成骨细胞丰富,哈弗森系统多。

(4)骨膜厚与骨附着疏松。

(5)骺板是骨骺与干骺端形成生长活跃的软骨区。

2.骺板分层骺板从骨骺至干骺端分为四层,即静止细胞层、增殖细胞层、肥大细胞层和临时钙化层。静止细胞层和增殖细胞层内充满了软骨基质和细胞间质;而肥大细胞层则基质少,软骨脆弱,易在此层发生骨骺分离。此外,小儿骨骼的生长依靠化骨来完成,主要形式有软骨化骨、骨膜下化骨和髓内化骨。

(二)儿童骨骼的生理特点

1.具有较强的纵向(长高)、横向(增粗)生长能力。

2.成骨和破骨细胞丰富、血运旺盛,具有很强的生长和塑型能力,骨折愈合快,年龄越小则越明显。

3.骨骺骨化时间不一,可以作为生长发育的一项指标;骨骺位于长管状骨的两端或一端,由软骨构成,其出现的早晚可提示发育情况,以此作为骨龄测定。

4.骨骺为小儿骨骼生长区,一旦损伤,会造成生长障碍或发生畸形。

(三)骨折类型

由于小儿骨骼的组织解剖特点,决定其有特殊类型。

1.青枝骨折一侧骨皮质、骨膜破裂,另一侧完整。

2.骨膜下骨折骨皮质折断、骨膜完整,为稳定性骨折。

3.骨骺损伤根据受伤机制、骨折与骨骺板的关系、影响生长发育与否,分为五型。

分型比例临床特点I型(骨骺分离)占16%经骺板肥大细胞层分离,血运不受影响,一般不影响发育,伤后常受骨膜限制,移位不大Ⅱ型(骨骺分离骨折)最常见,占46%损伤一端经肥大细胞层分离,另一端造成千骺端星三角形撕脱骨折,成角的凹面骨膜完整,其凸面骨膜撕裂,易复位,骨骺血运不受影响,一般不出现生长紊乱Ⅲ型(骨骺部骨折)罕见,约占5%骨折线与骨的长轴平行,骨折位于关节内,故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十分重要,有移位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不影响骨骺的生长区域或雪运,因此不影响生长发育Ⅳ型(骨骺干骺端骨折)常见,占30%骨折线经骨骺、骺板、干骺端,如肱骨外髁骨折,由于骨折线经骺板的增殖细胞层,易发生骺板早闭,产生畸形愈合V型(骨骺板挤压伤)极为罕见,占1%受伤当时难以在X线片上发现异常,常误认为扭伤,日后出现生长紊乱,骺板早期融合而产生畸形

(四)儿童骨折修复特点

1.骨折愈合迅速,年龄越小则越明显,固定时间短。如股骨干骨折:新生儿3周愈合,婴幼儿4-6周愈合,儿童6-8周愈合。

2.骨折修复快,骨痂形成早,制动的时间短,很少发生骨不连及关节儡直。

3.塑型能力强,年龄越小则越强,尤其在新生儿对产伤骨折的处理要求不严;小儿允许有小于2cm的重叠、小于的成角畸形(新生儿可小于30度),但旋转畸形不能矫正。

4.损伤骨骺,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晚期出现畸形改变。

5.肢体生长过速、变长。

(五)儿童骨折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以不再损伤骨骺、骺板而造成生长发育障碍为原则;尽早复位、合理确实固定,促进功能恢复。

2.儿童骨折的整复方法

(l)手法整复:麻醉下进行。

(2)牵引整复:皮牵引,重量1-3kg。骨牵引,穿针部位:上肢一尺骨鹰嘴;下肢一股骨远端、胫骨结节、跟骨结节。

(3)手术整复适应证:

①移位明显的关节内骨折。

②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③手法复位失败。

④开放性骨折。

⑤畸形愈合的陈旧性骨折。

3.固定材料克氏针、髓内针、肠线等,一般钢板很少用。

(六)并发症和后遗症

1.血管损伤:缺血性挛缩。

2.神经损伤:多为挫伤,一般可自行恢复。

3.畸形愈合:复位不良,就诊过迟,损伤骨骺或骺板。

4.再骨折护理不良,固定不牢。

四、先天性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指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的斜颈,是小儿骨科常见畸形之一。

1.病因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原因不清。目前有以下假说:‘

(l)供血不足。

(2)产伤出血。

(3)先天畸形。

2.病理出生后7-10天,在胸锁乳突肌中、下交界处出现肿块,质硬、圆形。镜下可见肌肉组织减少,纤维瘢痕组织增多,肌纤维发育不成熟,肌细胞凋亡增多。

3.临床表现

(1)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

(2)7-10天后:发现胸锁乳突肌中、下交界处出现肿块,质硬,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可以前后活动,触之则婴儿哭闹。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而下颌转向患侧受限。肿块无红、肿、热表现。

(3)2-3个月后:肿块逐渐缩小,约在6个月消失。逐渐出现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发育较健侧小。随生长发育,面部畸形渐重,患侧之耳、眉、眼均低下,较重时两眼不在同一平面,手术矫正后,常出现复视,需眼科矫正。

4.诊断根据病史、查体,一般很容易做出明确诊断。胸锁乳突肌包块是其特征性改变。

5.鉴别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与其他疾病鉴别很重要。

(1)产伤致锁骨骨折。

(2)先天性颈椎畸形。

(3)颈椎半脱位。

(4)颈部淋巴结炎。

(5)眼科疾病。

(6)斜头畸形。

(7)习惯性斜颈。

6.治疗

(l)-般在l周岁以内,发现早者可采用保守疗法,即颈部按摩、头部被动矫正,多能奏效。

(2)若保守治疗无效,可在l周岁以后采用手术治疗,多用患侧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术后颈托矫正1-3个月,辅助被动矫正,才能彻底纠正斜颈习惯。面部不对称畸形一般在斜颈纠正后2-3年左右消失,手术时年龄越大,面部畸形越重,术后恢复时间越长,有的甚至不能完全恢复,所以需早期手术治疗。术中需注意防止损伤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副神经。

五、桡骨小头半脱位

1.病因5岁以小儿下肘关节囊及韧带均较松弛和薄弱,过度旋前位牵拉可造成环状韧带嵌顿于肱桡关节之间,导致桡骨小头半脱位。

2.临床表现伤后患儿肘关节旋前、半屈位,拒绝举手、持物。检查肘关节不肿,可以轻微屈、伸肘关节。

3.治疗根据牵拉史和临床表现即可获得诊断,可试行复位,左手拇指压迫桡骨小头,右手按照牵拉、旋后、屈肘顺序即可达到复位目的,随复位左手拇指可以感到弹响声,表示已复位,疼痛消失,并可上举上肢、持物(若有外伤史,应拍摄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除外骨折后再试行复位)。

六、先天性髋脱位

1.病因

(1)了解维持髋关节稳定性解剖学三因素。出生时髋臼深度相对变浅,不利于髋关节稳定。

(2)出生时分娩方式、复苏措施、襁褓方法等因素是髋脱位发生的重要因素。

(3)有20%-30%遗传史,也不能忽视,但要加强新生儿普查和预防,这是控制此病的基本方法。

2.分类按病变程度分为三型: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脱位。从脱位程度又分为I、Ⅱ、Ⅲ度脱位。

3.病理

关节囊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剧,符合头臼同心是髋关节发育的基本条件骨骼骨骼方面表现为髋臼变浅、发育不良,股骨头发育迟缓、变小;股骨颈前倾角增大;单侧脱位者骨盆倾斜,脊柱可出现代偿性侧弯软组织软组织方面表现为盂唇增厚,遮挡盂缘;关节囊拉长,负重部增厚,有时呈葫芦状而造成复位失败;圆韧带拉长及周围肌肉和筋膜挛缩

4.临床表现:

(l)要求重点掌握新生儿检查法,表现为皮纹不对称、单侧脱位,偶尔可见不等长,Allis征阳性、Ortolani试验阳性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2)此外Barlow试验阳性亦可证实髋关节不稳定。

(3)可进行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主要发现:股骨近端间隙增宽,Shenton线破坏和髋臼指数增大。由于未出现股骨头骨骺核,应用B超检查更可靠。

(4)步行后主要表现为走路跛行、下肢短缩,Allis征阳性、外展试验阳性。X线检查:出现股骨头骨骺核后不位于PerKin内下象限内,Shenton线破坏,髋臼指数增大,诊断容易。

5.鉴别诊断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病理性髋脱位:①新生儿期髋关节感染病史;②股骨头缺如,髋臼指数稍大。

(2)先天性髋内翻:跛行出现晚,逐渐加重,髋关节外展受限,X线片颈干角减小(有的仅达90°),颈部有三角形异常骨块,大转子高位。

(3)麻痹性髋脱位:目前少见,多发生于婴儿麻痹后遗症,脑瘫亦可发生。

(4)其他某些髋关节疾病:不易混淆,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髋关节结核。

6.治疗根据年龄选择不同方法。

(1)年龄在6个月以下婴儿:保守治疗。Pavlik支具,Ortolani试验阳性者应用支具3-4个月即可。

(2)6个月-3岁婴幼儿:需手法复位。复位时需防止股骨头坏死,应悬吊皮牵引、内收肌切断,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术后用“人字”形石膏固定,3个月后更换Von-Rosen铝板或支具3个月,待关节囊回缩到正常位置,髋关节稳定.6个月即可去掉固定。

(3)3-6岁小儿:凡手法复位失败,髋臼指数小于45°者,宜选用Salter骨盆截骨术。如前倾角大于45°者,应行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

(4)年龄大于6岁:髋臼指数大于45°,应行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再脱位、关节僵硬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七、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1.病因目前尚无定论,有遗传史,多趋向于神经-肌肉学说,小腿肌萎缩、腓骨肌无力。

2.病理

(1)主要在软组织改变,跟距关节内侧韧带与筋膜纤维化、挛缩,跟距韧带、内踝韧带、骨间韧带挛缩。

(2)小腿肌肉发育差,跟腱向内偏移,跟腱挛缩,腓骨长、短肌无力,胫后肌挛缩。骨骼改变开始轻微,随年龄增长而加重。

(3)一般分松软型和僵硬型两种。

3.临床表现

(1)症状:出生后即出现畸形,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形及胫骨内旋。

(2)x线检查:正常足正位片上距骨头经舟骨、楔骨、第1跖骨形成一直线,跟骨、骰骨与第4跖骨形成一直线,两线交叉角30°-35°,侧位片上距骨与跟骨轴心交角30°,而马蹄内翻足正面交角10°-15°,侧面交角5°-10°。

4.诊断需与脊膜膨出所致马蹄内翻足、脑瘫、多关节挛缩症相区别。

5.治疗

(l)原则上治疗越早越好,一般在出生后即可用手法扳正。

(2)松软型亦用Kite石膏矫正。如僵硬型,石膏治疗失败,宜在6个月内进行手术治疗,选用软组织松解术或肌力平衡手术,严重者可用Mckey手术。

(3)手术并发症:石膏压疮、畸形复发以及距骨畸变。

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1.病理生理即当病毒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以脊髓灰质炎为主的病理改变。

脊髓腰膨大受累为主,颈膨大次之。此病肌萎缩的特点是萎缩纤维束周围存在着正常肌纤维。一般前角细胞减少50%以上时才出现肌力减退。

2.临床表现

(1)急性期发热,伴有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

(2)恢复期热度降至正常,一般症状消失,麻痹不再进展。

(3)后遗症期受累肢体松软、挛缩变形,肢短、细凉。

3.治疗原则

(l)矫正畸形。

(2)平衡肌力。

(3)稳定关节。

(4)均衡肢体。

(5)恢复肢体的负重力线。

(6)对于多关节或双下肢畸形者,矫正顺序应按髋、膝、踝关节的顺序进行。而上肢畸形应以手、腕、肘和肩关节的顺序进行。小儿能够正确判断肌力和配合训练,一般在5岁上下即可考虑软组织手术,l2岁以上可以考虑骨性手术。

矫正顺序:上肢是由外周到中心,下肢是由中心到外周。

4.常用的术式

(l)臀肌麻痹用髂腰肌替代术,另外也可应用骶棘肌代臀肌术。

(2)肌四头肌麻痹重建其动力的术式较多,常用的术式: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前移代股四头肌、腹外斜肌移位代股四头肌术;另外,也可选择腹直肌代股四头肌术、髂腰肌移位代股四头肌术或髂胫束代股四头肌术。每种术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儿情况,仔细权衡采用。

(3)三角肌瘫痪常用背阔肌、斜方肌移位代替术。

(4)肱二头肌瘫痪时常选用胸大肌、背阔肌移位术,也可选择胸小肌或肱三头肌移位术。

(5)了解瘫痪性足畸形的治疗方法。例如,治疗马蹄高弓爪形趾应用Jone术式(即伸姆长肌止点后移加趾间关节融合术)。高弓足可行跖腱膜切断术。12岁以后可行三关节固定术,即距舟、跟距、跟骰关节融合术。

九、脑性瘫痪

1.病因主要原因可用“8个字”概括,即“早产、难产、窒息、黄疸”。

2.病理生理主要为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脑白质丧失,神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根据受累部位及范围不同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

3.临床表现脑瘫共分为7种类型。

(1)痉挛型占2/3左右。

(2)手足徐动型占1/4。

(3)共济失调型少见,占5%,为小脑病变所致。

(4)强直型或倔直型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程度较痉挛型严重。

(5)弛缓型早期肌张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6)震颤型临床少见。

(7)混合型同时有两种以上类型表现者。.

4.治疗原则

脑瘫治疗(l)应早期诊断后进行早期运动功能的训练,智力与语言的训练和畸形的预防至关重要,而手术治疗只是补充非手术治疗的不足。目前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各种康复训练,而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神经外科和矫形外科的手术(2)Ashnoth5级法:l级为正常的肌张力;2级为肌张力轻度增强,腱反射亢进;3级为肌张力中度增强,踝膝阵挛阳性,关节被动活动有折刀感;4级为肌张力明显增强,关节活动受限;5级为完全僵直。关节被动活动能力丧失(肌张力3级以上者有手术指征)手术治疗的目的①解除痉挛和过高的肌张力。②预防畸形的发生与发展。③矫正已出现的畸形。④改善功能。⑤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手术原则神经手术在先,矫形手术在后手术的方法主要有神经性手术,肌腱及软组织手术和骨性手术,前者针对痉挛,后者针对矫形SPR手术的禁忌证①智力低下,不能配合术后康复训练者。②肌张力低下,肌力弱者。③手足徐动、共济失调和扭转痉挛者。④肢体严重固定挛缩畸形。⑤脊柱严重畸形和脊柱不稳定者上、下肢手术的目标上肢——发挥或重建手的功能,即抓、捏、拿等动作;下肢——恢复站立的姿势与改善步态







































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f/77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