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双峰民间,哪家如果有老人去世,除了要摆席祭祀之外,通常在老人下葬的前一天,家里稍微有点钱的就会请一场“西乐”(相当于一场晚会),由于在民间,没有太多其他的娱乐方式,所以只要哪里有“西乐”看的话,通常附近的村民也都会赶来凑个热闹。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这乡间的“西乐”风俗。

这“西乐”的来源有多久了,我也说不清楚,,但中国自古就有红白喜事一说,老人过世一般也叫“白喜事”,至于过世为什么还会办晚会庆祝呢,我曾经看过陶俊写的一篇《白喜事与中国民间的死亡观》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

以前人民也是对先祖的去世以哭表示孝道,哭丧也成为了一种传统,但是对生活,生命有着独特感悟体认的民间大众并没完全止于这种悲伤的恸哭中不能自拔。随着他们对“死亡现象”认识的深入,他们慢慢明白人生命的枯萎同自然界万物的生灭一样都是必然。人们开始选择用别的方式宣泄对亲人过世的情感。而歌声是最可以超越人们面临诸如丧亲之类的痛苦的感情的,长歌当哭。民间的丧葬活动中很早就有挽歌出现。例如在现今草原上仍可听到的丧歌“埋、埋、埋……;我们葬下自己的亲人。埋、埋、埋……;我们葬下的人回归上天;埋、埋、埋……待到它年我归谁来埋……”歌声虽荡气回肠,凄凉之极。但其中已有悲中生力,超已于悲的力量。虽然最早的民间挽歌起源缺乏文献资料可考,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诗经》中的《那》这首诗歌,即是见诸文字的较早的挽歌:

“猗与那与(好伟大啊!又矩丽啊!),

置我鼗鼓(摆起我们的大鼓和小鼓)。

奏鼓简简(鼓的声音和美又洪亮),

锎我烈祖(娱乐我们壮烈的祖先)。

…………”7

其实很早之前,超脱的庄子就在其亡妻的葬礼上击鼓而乐,做出了当时不为人理解的举动。

《庄子·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懂古文的,自行百度)

好吧,扯远了,挽歌也好,西乐也罢,中国民间对于死亡的态度就不多纠结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就说说我们双峰县民间的“西乐”吧!小编前几天正好凑热闹看了一场,拍了点照片,就直接拿来说吧!在我们县城,西乐开场一般是表达对先人去世的哀悼,然后唱几首感人的歌曲,如《父亲》、《母亲》等等。

然后就是节目表演,歌曲,舞蹈,小品,杂技等等,最后垫底的一般都是我们湖南花鼓戏,由于一般一场西乐时间有3个小时左右,年轻人一般到表演花鼓戏的时候就可是回家了,就剩一些年纪大的老年人喜欢看花鼓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西乐边沿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请的外地西乐,节目也更加丰富,没有了老套的花鼓戏,吹拉弹唱之外,歌曲舞蹈,东北二人转、少林武术等节目表演,这种晚会也更具娱乐精神,而年轻人当然更喜欢看这种外地“西乐”!

然而,在民间大众把丧事当作喜事办的过程中,酒席、“西乐”摆的什么档次,如今却成了很多人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一件事,诚然,视送自然之死为喜事值得宣传引导,这样能使人不沉浸在悲伤中,但如果拿白喜事拿来摆面子,互相攀比、浪费,我想这就有点南辕北辙了吧。

最后,有机会的话,欢迎来双峰看一场“西乐",这不仅仅是一场晚会,也是民间对于生死的看法。。。。

未知生,焉知死?

赞赏

人赞赏









































专业从事白癜风诊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p/11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