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楚天都市报11月27日讯(记者刘迅通讯员赵梦昕)武汉气温持续走低,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个“坎儿”。同时,冬季的血压波动也明显大于夏季,随之而来的最大危险就是并发症增多,尤其是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增多。11月21日,楚天都市报“市民有约·楚天名医大讲堂”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关秀军,为广大市民介绍冬季如何稳定血压等相关知识。今日,不少“粉丝”患者专程带着口服药和血压数据找到关秀军主任,希望帮助调整用药。

专家名片

姓名:关秀军

职务: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诊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丶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衰等常见疾病,对急慢性心衰、心律失常、顽固性高血压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家门诊:每周一上午

不要因为没症状就擅自停药

“近来接诊不少高血压患者,说自己明明每天按时吃了降压药,怎么血压还是很高。”现场,关秀军主任笑着解释,天气变化对血压有很大影响。身体受到冷刺激后,为了保持体温恒定,血管就会收缩,特别是外周血管,以减少热量的丢失。血管的收缩,就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

研究表明,冬季人体的平均收缩压比夏季高12毫米汞柱,平均舒张压比夏季高6毫米汞柱,且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张压上升0.6毫米汞柱。同时,冬季的血压波动也明显大于夏季。

“血压波动大,如果控制不佳,最大危险就是并发症增多,尤其是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增多。”关秀军主任说,有的患者觉得夏季血压控制不错,自己便擅自停药,也不监控血压,这么做风险非常大,无疑是给身体“埋雷”。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血压变化,平时最好能画个表格登记下来,对自己的日间血压状况心里有数,并及时调整降压方案。如果出现头晕、头疼等情况,一定要马上量血压,并及时就医。

在用药上,患者服药时间根据血压峰值调整。正常人血压波动是“双峰一谷”,清晨6点到8点是血压明显上升的第一个高峰点,之后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下午4点到6点是第二个高峰点,凌晨2点至3点是血压最低值。市民一定要监测血压,调整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或加量。建议由心内科医生来调整服药时间、剂量。

生活、情绪都要“慢一点”

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冬天喝点白酒暖身。关秀军提醒千万要慎重。喝酒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新陈代谢增强,心跳加快,引起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而中风。高血压病人应避免饮酒,尤其不宜多饮烈性酒。

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上要多加注意,关秀军主任总结,除了要注意保暖以外,要注意“慢”。首先是起床要“慢”,大家醒来后别太着急起床,不妨在床上躺一会,让心跳和身体都适应了,再起身起床,这样可以减缓身体的交感神经激活,降低晨峰高血压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

其次是遇事别着急。很多时候焦急、生气等情绪,就会让血压飙升,如果不能保持平和心态,在这个血压本就容易波动的季节,就更容易导致血压急剧升高,或者引起其他心血管风险疾病事件发生。因此,保持平和心态,让自己的脾气慢下来,让心静下来,也是降低冬季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方面。

很多老年人有冬季锻炼的习惯,最好对运动强度做出调整,不宜进行过高强度的运动,如果强度过大,大汗淋漓,冷热刺激,这样的运动反而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得不偿失。

最后是老年在入厕时要慢。冬季常出现便秘问题,如果用力排便,可能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老人冬季保暖也有讲究。关秀军主任建议,衣领、围脖等不要系得太紧,因为人的颈部动脉有压力感受器,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为敏感,如果受到机械压迫容易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影响大脑供血。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p/150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