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骆驼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驯养,作为役畜以供驮运与骑乘,在沙漠地带更是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骆驼在生活实践中更是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蒙古族的养驼习俗由来已久,那么在蒙古族文化中养驼都有哪些习俗?

蒙古族养驼

祭驼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唐朝开始,从宫廷到民间都广制驼像,用以祭供。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就是以骆驼作为祭供用品的历史实物。牧驼人家从陈列供放到焚香祭拜,历代传袭,不断丰富内涵,逐渐形成习俗。元朝时,骆驼运输队随成吉思汗西征,再树功勋,致养驼祭驼之风大兴,明清至鼎盛。凡养驼户,都有祭驼习俗。

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祭公驼是区域性的组织活动,一般在寺庙集中举行。祭母驼和祭驼群则是以水井为中心的相邻牧户为片区,分散进行。

赛驼

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

蒙古族赛驼

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

驼球

驼球竞技项目源自于马球竞技项目,一次比赛分上下两场,一支球队每场比赛出6名队员,每场比赛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国参加比赛,由于受国际动物检疫条例的约束,参赛队只能派队员,而赛驼则由邀请国提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正常发挥。

驼球竞技

年7月,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了驼球竞技项目,并从蒙古国邀请了教练员,通过严格挑选和训练,这个旗组建起前达门、西尼乌素两支骁勇善战牧民驼球队,已有40多名驼球队员。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组建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已在内蒙古参加了40多场赛事,并两次代表中国应邀出席蒙古国举办的国际驼球比赛。驼球竞技已成为这里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乌拉特后旗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驼球之乡”。

驼具制作工艺

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阿拉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使役骆驼,需具备相应的驼具。驼具不同于其他畜用器具,是别具一格的。驼具主要分为绳类和鞍类。绳类包括笼头、缰绳、驼绊,其中笼头又包括公驼笼头、驼羔笼头、骑驼笼头、母驼系绳;缰绳又包括驯驼绳、套驼绳、骑驼绳、大绳、蹄绳、拴绳。鞍类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驼具内还包括鼻棍、驼铃、驼印用具、阉驼用具、驼搭裢等。相关器具主要有:蒙古刀(削鼻棍、阉公驼)、萨巴(掸毛用具)、额尔古勒格(合绳用具)、特奔(缝制驼用笼头、肚带、毛毡、毛口袋等制品的针)、额如勒(打驼毛线用具)、海如勒(烫阉骆驼的工具)。驼具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才干。驼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红柳、手工毛毡、牛羊角等原料制成。

年6月,蒙古族养驼习俗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p/155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