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叶 年7月17日,人民音乐家聂耳在日本溺水身亡,时年23岁。他一生创作歌曲30余首,代表作有《毕业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特别是田汉作词、由他谱曲的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云南玉溪是聂耳的故乡,年,玉溪市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聂耳纪念日”。 聂耳4岁丧父,他和年少的三个哥哥,是母亲彭寂宽一手养育长大的。
彭寂宽从小生长在彝汉杂居的地方,年轻时跟母亲学会了许多彝族山歌小调,在17岁出嫁到玉溪后,因身处汉族地方,加之当时的民族歧视现象比较突出,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没有在公开场合唱过彝族山歌小调。 聂耳的母亲彭寂宽 聂耳9岁那年和二哥三哥跟随着母亲回到峨山县双江镇外婆家探亲的时候,外公曾领着酷爱音乐的小外孙聂耳到一位彝族老人普大爹家喝茶,这位彝族老人还专门用四弦为小聂耳弹奏了一曲曲调动听、韵律优美的彝族小调,给少年聂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是整个滇中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20多年前,我刚到该县史志办工作的时候,听人谈起聂耳母亲是峨山县双江镇人,当时还请人找到她家那幢几乎倒塌了的老房子(文星街29号)。如今,原址已是大片高楼。 聂耳的母亲是峨山人,又会唱彝族山歌小调。那么聂耳外祖母的身世又如何?据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回忆:外祖母年少的时候在峨山县双江镇姓陈的地主家做“丫头”,名义上是“养女”。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到地主家做“丫头”的姑娘,几乎都是附近村寨穷苦人家的孩子。当时我也曾有意识地走访了几位年逾八十的老人,老人们都清楚地记得聂耳的外婆没有裹足。而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几乎所有的汉族女孩都是要裹足的。聂耳的外婆为什么会是天足呢?她会不会是彝族人呢? 年的6月中旬,我遵照县领导的安排,就聂耳外祖母身世一事,又一次走访、调查了6个村寨及十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但时间已太久远,知情人寥寥无几。
不过,万幸的是,我找到了两位知情人。 一位是居住在峨山县双江镇的陈树云老人。陈家当年是与聂耳外祖母家仅一墙之隔的邻居。陈老回忆说,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经常听见聂耳外祖母跟别人讲彝话,不懂彝语的他和小伙伴们曾多次好奇而天真地打听过她的身世:“老奶奶,我们双江镇人都是汉族,你咋会说彝话?你是哪里人呀?”每次这样询问的时候,聂耳的外祖母都回答说:“我家住在大河的那头。”这里说的“大河”,指的是从双江镇西北方向绕城而过的猊江。“大河的那头”指的就是现在双江镇辖地的高平山区一带。居住在高平山区一带的20余个村寨是远近闻名的彝族歌舞之乡。
另一位是双江镇年近90的代为坤老人。代老回忆说,他家和聂耳外婆家是邻居,两家都居住在大塘子边,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双江镇是个由几处稀稀落落的小村庄组合而成的小集镇。这个说法与聂耳三哥聂叙伦的回忆是相符的。 聂叙伦说他们兄弟跟随母亲回峨山探亲时,外婆家居住在一个大塘子边的村子里。他清楚地记得,少年时代经常听见居住在本村的酒鬼二铁匠一喝醉酒就指着三先生(彭寂宽的三哥)的媳妇“小白酒”说:“你家婆婆是个倮罗人,你是倮罗的儿媳妇。”这里所说的“倮罗”是过去彝族没有正式族称的时候,汉人对彝人的称呼,就像古人在史书中称西南少数民族为“南蛮”或“西南夷”一样,“倮罗”这一称呼仅仅是彝族的代名词,但多少带有一些贬意。
彭寂宽有四个兄长。据陈树云老人回忆说,聂耳三舅被邻里称为三先生,媳妇因为做“甜白酒”生意被村里的人取了个绰号叫“小白酒”。陈树云老人记得:“三先生是30多岁才结的婚,媳妇听说是玉溪那头的人,个子矮小,也会说彝话。婚后他们搬迁到西门外租房做甜白酒生意时,把母亲也接到西门外一起居住。我记得,老奶奶(聂耳的外祖母)经常和居住在耶稣教堂旁边的那个王奶奶用彝话闲聊,她们说的彝话非常熟练,就像是从小就学会的一样。”
可以推断,聂耳的外祖母很可能是彝族,出生地点应该在猊江边的彝族山区,也就是现在的高平地区的某个彝族村寨。她在年少的时候因生活所迫或其他原因,离开父母来到双江镇陈姓地主家做丫头。 在封建时代,少数民族是受歧视的,聂耳的母亲彭寂宽为了保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不受到来自母亲是少数民族身份的歧视和心理压力,从来不曾明确地告诉过子女们他们的外祖母的真实身世以及民族成份。据说,就在聂耳兄弟们跟随母亲回峨山探亲时,离开峨山那一天早晨,她用彝家人祈祷一路平安的风俗煮了几个鸭蛋装进了几个小外孙的口袋里。 聂耳的外祖母,是个出生在峨山县高平山区的彝家山寨,从小勤苦耐劳、能歌善舞的彝家女儿。彭寂宽作为她惟一的女儿,应该说从小得到了她更多的疼爱,也从她身上学到了彝族妇女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和意志坚强的优良品德。 年聂耳(前右)与母亲、二姐、二姐夫及两个哥哥合影 年冬,聂耳(中)、吴永刚(左)、金焰(右)合影 聂耳与明月歌舞剧社演员白虹(中)、黎明建(即于立群)合影 年求实小学生音乐团与教师合影,前左持三弦者为聂耳 玉溪聂耳故居 玉溪聂耳故居: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中心城区的北门街口,建于清末,由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传给聂耳的父亲聂鸿仪。玉溪聂耳故居为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在聂耳初中毕业后,曾跟着母亲回到玉溪,就是住在玉溪故居,并在大约半个月的时间里,在这里复习功课。年9月,聂耳在玉溪的故居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年3月,将其修复一新,并建造了聂耳塑像,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正式对外开放。 聂耳的父亲是个大夫,所以一楼临街的房子就用来开诊所了 厨房 聂耳母亲的卧室 聂耳和哥哥的卧室 昆明聂耳故居 位于昆明甬道街上的73、74号。公元年,聂耳的父亲聂鸿仪来到昆明行医,在当时的云贵总督府前的官道上租用了一间铺面,之后将这租来的铺面以“成春堂”的名字开业,主卖中药。年,聂耳就是在这“成春堂”里出生的,聂耳的童年时代差不多也是在这间中药铺中度过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聂耳的三哥等人来到原为云贵总督府前的官道的甬道街,寻找聂耳和父亲曾经居住的房子,最终确认为是甬道街73、74号。年7月,盘龙区人民政府将甬道街之73、74号的临街铺面以“聂耳故居”命名,并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昆明聂耳故居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锦绣峨山 峨山县文旅广体局发布 峨山旅游文化 即刻分享峨山精彩资讯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