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在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赤水村,有一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石板小桥。小桥长约12米、宽约0.7米,横跨在赤水河之上,默默守护着行路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毫不起眼的小桥修建于年,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桥”。92年过去了,这座桥依然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它连起了赤水河的两岸,也承载了当地百姓对红军的深情厚谊。 壹 年初,湘南起义的熊熊烈火燃遍湘南大地,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以衡阳县西渡镇赤水铺至桐桥一线为大本营,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及郴耒地区工农革命武装遥相呼应,向国民党反动政权发起最猛烈的冲击。 2月23日,七师三团征战南岳回到西渡,以赤水铺排子堂为前沿阵地,团部驻扎桐桥蒋氏祠堂。 连接赤水铺的衡宝官马大道上,有一条石板路沿着赤水河,经桐桥、栏垅铺蜿蜒向西北延伸,是衡阳通往洪罗庙、曲兰、双峰方向的重要通道。石板路在距赤水铺约3公里远的车培第,要经过堰花桥跨过赤水河。 堰花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简易桥,河两岸用石料筑基,河心修一石墩,中间用捆绑的树木搭架,再在上面横铺小石板,供人通行。由于长年风销雨蚀,树木腐朽,小桥岌岌可危,过桥的行人莫不胆战心惊。 3月的江南,烟雨朦胧,春寒料峭。一天,一位挑着货物的中年男子在小雨中艰难前行,小心翼翼地踏上了堰花桥。但上桥不久,悲剧就发生了。原来那位中年男子挑着的货物足有百多斤重,刚到湿滑的桥心,一阵北风吹来,全身摇晃,腐朽的桥不堪重负,突然折断,连人带货掉进冰冷的河水中。 赤水河宽约12米,深约3米,掉进河里的男子一下子就被淹没了。恰好一队工农革命军战士经过此处,连忙进行紧急施救,才避免了更大的悲剧发生。男子惊魂未定,望着被河水席卷而去的货物,流下了辛酸的眼泪:那可是他全家度过春夏那段最困难日子的希望啊! 贰 堰花桥有人落水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桐桥蒋氏祠堂——七师三团的团部。七师正在这里召开干部会议,听取三团团长朱克敏传达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寺召开的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精神,部署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师长屈淼澄深情地说:“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队伍。堰花桥是一座危桥,我们天天在这座桥上走过,难道能够熟视无睹吗?”师长之问,引起了共鸣。朱克敏坚定地说:“人民群众是我们战斗力的基础,在敌人的眼鼻子下,我们之所以能在这块土地扎下根来,完全是因为有广大父老乡亲的支持和掩护。师长,请放心!我们三团一定会帮助老百姓把这座桥修起来的。” 散会后,朱克敏立即带领四连连长周志彤奔赴堰花桥。经过现场考察,朱克敏决定从三团军费挤出资金,将堰花桥由树木桥改造为石板桥,责成周志彤率四连驻扎车培第,具体组织群众实施。 界牌镇将军村矮子岭七师成立旧址 周志彤,赤水铺交声堂人,四连的战士大多也是赤水铺周边的人,对当地情况熟悉,亦兵亦民,便于隐蔽身份。周志彤商请当地几个有声望的长者出面,具体负责监修事宜。自己则亲自带领石匠翻山越岭,在四公里开外的曹埠桥冠山冲找到了石料。期间,三团出击衡阳西北两乡,横扫各地土豪劣绅和团防局,游击作战20余天,修桥工作一直未停止。不到一个月,四块长约4.6米、宽约0.35米的长桥面、两块长约2.6米、宽约0.35米的短桥面制作完成。 4月底的一天,周志彤选派30多名身强体壮的战士,装扮成帮工农民,与群众同心协力,采用滑道的方法,将沉重的桥面拖到了车培第。 第二天,周志彤率四连悄悄开进车培第,会同当地群众要把石质桥板安放到桥墩上去。由于石板沉重,河水又深,用人工架上去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人多力量大,周志彤在周边布置岗哨后,然后带领全连战士砍的砍树木、搭的搭支架、砌的石头、抬的抬桥板,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座稳固的石板桥就架设完成了。从此,人们过桥,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由于工农革命军战士脖子上都系着红布条,人们习惯将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简称为“红七师”。因此,当地老百姓将新建起来的石板桥命名为“红军桥”。 叁 5月5日,三团奉命第二次进攻南岳,遭到敌军三路围剿,损失惨重。由于时任湘南特委代理书记、七师党代表在衡阳城被捕叛变,部队返回西渡后,已是危机四伏。敌人集中各乡团防武装会合正规部队,千方百计寻剿七师余部。 6月26日傍晚,三团转移到赤水铺曾氏祖堂宿营,遭到国民党清乡部队的突然袭击。三团迅速占领东面的排子堂山,奋起反击。战至深夜,三团分头突围,团长朱克敏突围出去后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在武汉被捕牺牲,参谋长朱坤山率大部突出转移到牛形山至金华山一带。此役,共有一百多名工农革命军战士长眠在排子塘和官山岭上。 7月29日,七师在“五里牌事变”中再次遭受重创,朱坤山、周志彤等人被捕牺牲,屈淼澄率余部离开衡阳,转战湘南。 国民党在西渡赤水一带疯狂“清乡”,残酷迫害被打散的工农革命军战士和革命群众。但国民党的“清乡”,清洗不掉工农革命军镌刻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年10月,被打散与部队失去联系、隐藏在家的工农革命军战士刘俊涛,联合周边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在桥面石板下刻下了一枚五角星,并在五角星旁边刻着“红军桥”三个大字,表达了对工农革命军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如今,那条通往西乡腹地的石板路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那座“红军桥”依旧巍然横跨在赤水河上,成为当年工农革命军浴血奋战、为民办事的重要历史见证。92年后的今天,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为老百姓架桥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 整理来源:中共衡阳县委党史研究室谭明楚 展品征集 亲爱的朋友们,衡阳党史馆将于年7月1日正式开馆,现面向全社会征集文物史料。 如果您有与“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有关的党史展品,请赶紧与我们联系! 这段珍贵的“红色记忆”,期待着您的参与哦! 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