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总纲领。然而,当前我国乡村金融供给不足,尤其在金融融资、融智和信用中介等方面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金融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从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出发,着重就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对接领域和自身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为发挥金融杠杆和助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和指导。 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新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重点。 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了,农村才能发展,农民才能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实现产业兴旺,就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 建成山青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才更有吸引力、农民才更有归属感、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乡风文明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接,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引领。 (四)治理有效是保障。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否有效落实,也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五)生活富裕是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要富裕,农民必须富裕;中国要富强,农村必须富强。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精准定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六大角色”。 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抢抓机遇,创新驱动,围绕新时代乡村的“新政策、新模式、新业态、新主体、新要素、新动能”,扮好六类角色,前瞻性研究布局,积极做好应对,全面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工作。 (一)做“新政策”的对接者。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目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和安排。我省也从推进农村产业兴旺、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工作重点。金融机构应充分了解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积极对接政府的政策和需求,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意见。 (二)做“新模式”的先行者。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进县域资金的“五化”,即县域财政资金基金化、社保基金投资化、单位存款理财化、政府债务债券化、公共服务市场化。金融行业应围绕县域资金“五化”进程,结合县域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大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同业合作力度,加快产品的创新组合,加快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推出多元化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出台标准化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三)做“新业态”的引领者。 银行机构要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按照“一行一策一品一色”的发展思路,出台专项产品制度,积极支持有志人士、企业和大学生等返乡创业,积极支持县域幸福产业、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发展,发挥银行在金融服务新业态上的引领作用。同时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和担保机构也应积极探索服务“新业态”的业务和范围。 (四)做“新主体”的支撑者。 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应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和支持,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保险公司、农业信贷担保、涉农财政补贴担保等增信模式,积极支持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产、专业大户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五)做“新要素”的激活者。 金融机构应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农民“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六)做“新动能”的推进者。 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县域服务渠道建设,加快县域网点新增和布局调整,在没有人工网点的乡镇和行政村建立惠农综合金融服务站,并在乡村大力推广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加大金融机具对接互联网工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三、主动对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六大领域”。 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结合湖南实际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找准切入点,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 (一)积极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为核心,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1、重点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我省新建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3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区和重点打造的1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垦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力发展种苗繁育、农机作业、信息咨询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助力“湖南优质粮油”工程顺利实施,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稳定。 2、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围绕我省农业十大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推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等增信模式,积极支持从事“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企业基地建设、产业链整合、精深加工和“走出去”海外经营,助推我省油茶、茶叶、烟叶、药材、水产等特色农业向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各地特色资源分布和开发状况,择优支持水电、风电、矿产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增强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着力支持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响应国家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支持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仓储流通体系。一是着力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全国农资流通百强企业、区域农资龙头企业、省市级以上示范物流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集散、冷链物流、产品展销中心打造。二是推动农产品追溯体系网络建设,不断深化与供销社的战略合作和系统对接,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共同推进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领域。 4、稳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进一步推动政府加快农村产业颁证进度,完善产权评估、登记、交易等平台建设,争取政府设立“四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林权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同时紧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农地金融业务,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布局,找准城镇化业务新的着力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大力支持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机遇,以长沙、株洲、湘潭、郴州等纳入国家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和经济发达县域为重点,着力支持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择优支持商业化运作、现金流充足的垃圾发电、污水处理、节水净水等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对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重点项目的金融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作用。 2、大力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城)镇规划,以宁乡灰汤、邵东廉桥、双峰荷叶等16个全国特色小镇为重点,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土地开发与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3、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我省创建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积极支持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道路硬化、集中住房、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覆盖面。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4、积极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围绕全省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支持农村污染土地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农业生态项目,着力支持农村秸秆发电、沼气发电、光伏发电、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项目,择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公共卫生设施改造等环境治理项目,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三)加大“幸福产业”金融服务,促进民生水平改善。 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加大对县域旅游、养老、健康、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重点推进县域旅游金融服务。以我省县域66个世界级“双遗一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四区一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休闲区、风景名胜区、5A景区和国家公园、优质4A景区以及全省13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为重点,通过收费权质押、产业基金、县域旅游贷款等产品,做好高等级景区的开发、改造、配套项目建设及贷款置换业务营销。以我省茶陵、衡山、安化等30个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的乡村旅游县域为重点,通过农家乐贷款、农民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2、积极推进医疗、养老金融服务。重点做好“2+1”县域医疗金融服务,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当地县域实医院。择优支持股东实力雄厚、医疗水平较高、医院以及集团化、品牌医院。在养老金融服务领域,以纳入“十三五”国家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库、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库、养老服务产业库、PPP项目库内的重点养老服务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为养老产业龙头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3、稳妥推进县域教育文化体育事业金融服务。密切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