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下下,走走停停,双脚每天的工作可是不少。 平时不觉得,可脚丫子一旦出现了什么不舒服,真的很影响生活质量。 其实,双脚的某些症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 脚冷 多数情况下,脚发凉,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担心。 在寒冷时,为了保证核心内脏的温度,流向体表和四肢的血液会减少。所以,最先感觉到凉意的往往是手脚和脸。女性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发生手脚冰凉的几率会更高。 久坐久站之后,动动腿,会改善脚丫冰凉的情况。天冷时,还可以穿厚一点的鞋袜保暖。 需要留意的是,如果脚冷还伴有颜色的变化以及发痛发痒,要小心雷诺氏病。同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硬皮病等,也可能造成双脚冰凉。 脚肿 久坐久站,因为重力,血液会聚集在下肢静脉,由于压力,血管跑到组织里的「水」增多,腿脚就肿了起来。 多走动,活动下肢肌肉,可以缓解腿脚肿的情况。另外,把脚翘起来,抬高下肢,也可以减少下肢血液的充盈状态。 有时,脚肿是某些疾病的表现: 1.心源性疾病 慢性心脏功能不全、心衰等,这些都会引起脚步的浮肿。 2.肾脏疾病 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症等,这一类人也是最常见的。同时判断是不是肾脏引起的脚步浮肿,还可以看看眼睛,一般肾脏有问题,眼睛同样也睡浮肿。 3.血管疾病 血管疾病可引起脚肿,比如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深静脉血栓。 4.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蛋白合成的重要器官,如果患有慢性肝脏疾病,血液中的白蛋白数量下降,血液渗透压下降,也会引起脚肿。 除此之外,某些药物,如激素、甘草制剂和地平类降压药,也有导致脚踝周围肿胀,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或者行走受限。 脚痒 除了痒,是不是还有脱皮、水疱、脚皮粗糙的情况?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足癣,即脚气了。另外,也有可能是湿疹、汗疱疹等。 脚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轻的趾缝间会脱皮,严重的会在足底、足侧起水疱。再严重的,会起更大的水泡,甚至发生癣菌疹。 发痒、起泡、脱皮大家很容易判断是脚气,自己涂些抗真菌的药就治了。 但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忽视,就是脚跟粗糙。「角化过度型」脚气,通常的表现就是脚后跟、脚侧面的皮肤又厚又粗。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去死皮,也要用抗真菌的药物。 脚跟痛 脚后跟疼的原因很多:跖筋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腱炎、跟骨骨内压增高症、跟骨骨刺、滑囊炎…… 总结起来,脚后跟疼多见于慢性劳损、运动损伤等,多是因为「无菌性炎症」。 如果排除了骨折、跟腱问题、肿瘤等情况,应对脚后跟痛,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休息、减少负重。 不要穿平底鞋和薄底的帆布鞋, 有缓冲的运动鞋是更好地选择。 适当热敷。 使用消炎镇痛药。 拉伸跟腱及脚底筋膜。 脚麻 生活中,如果站立时间过长、不正确睡姿、如厕蹲久了等这些情况,都可导致手脚发麻。但是脚麻也会是这些病的征兆! 中风前的征兆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来讲,脚麻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这类患者多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无力且麻木,多半不会只发生在脚上,如果细心询问,患者还多会伴有一过性的黑蒙、失语、听力改变、说话模糊等。 在医学上叫“小中风”,常发生在爆发性中风之前,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人一定要注意。 腰椎间盘突出 患腰椎间盘突出时,坐骨神经受到压迫。而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它的通路是沿着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一直到足外侧。 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容易出现脚麻,大多还会伴有腰疼、腿疼等。还有一些患者表现为时而左脚发麻,时而右脚发麻,这类人多属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 糖尿病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当血糖升高时会引起神经纤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这时就会四肢末端麻木等。 一般来讲,下肢会比上肢严重,如果患者已经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也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揉一次脚,胜泡十次脚 中医认为,脚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有很多老人通过双脚互打后,发现比热水泡脚还要实惠,揉一次脚,胜过十次泡脚! 当然,拉脚部的筋有很多方法,但和舞蹈家一样的拉法则不适合中老年人。方便操作的方法,就是搓揉脚板底的脚筋。 方法 可以端坐着揉,也可以躺在床上揉。 脚面有个凹陷,一般的情况根本刺激不到。这也就是按揉比泡脚效果好的原因。 在这个脚凹陷的地方有很多穴位,比如长寿的涌泉。足跟有三焦经通过,这些都要拍打到,最好是用一定的力度往里头揉捏,可以触到一根比较粗、紧的筋。 按揉数量没有要求,就是发热、经络舒服为准。用指腹,不要用指甲刮。 医院只为健康的您赞赏 长按昆明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医院杭州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