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荫堂与体仁堂 胡如庄/文龚向阳/摄影 最初接触柏荫堂、体仁堂字眼是年7月,双峰网、《娄底日报》纷纷报道: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建筑系64名师生,免费对双峰的古建筑群进行为期15天的测绘活动,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这些免费“量身”的古建筑群里就有三塘铺境内的柏荫堂与体仁堂。 上午九点半光景,我们来到了地处三塘铺镇东合村的柏荫堂。置身古宅,就好象来到了一片高大茂密的柏林里,受着柏林的荫护,尽管我们在逛柏荫堂时碰上了停电,但原来火辣辣的感觉早就消失了大宅的阴凉里。 这柏荫堂是一处仿明清建筑老宅,是中国茶业一代名商戴海鲲(—,班名丹楹、字鹏翔)于年所建。 清光绪十六年(),戴海鲲出生于习文讲武世家。曾祖父为太学生,诰封建威将军;祖父亦为太学生;父亲24岁英年早逝,未及3岁的戴海鲲,只好依靠母亲刘氏佣工及二伯父的资助长大。 戴海鲲8岁入私塾,18岁入湘乡简易师范。学成回乡,设馆授徒度日。由于谋生艰难,奉母命弃教经商。民国4年()春,经二伯介绍赴汉口,入郎怡泰茶叶店当职员,开始从事茶叶商务。戴海鲲处事周详,待人谦和,对茶叶收购、加工、鉴别及装箱、运输等工作,都用心操练。久而久之,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业内有了较高声誉。 民国16年(),时局动荡,茶市疲软。来汉口经营的湖南茶商,或将茶叶寄存到他那里代销,或低价转让给他。数月后,市场复苏,茶叶价格飙升。他将茶叶全部售出,获利甚丰,成为他经商起点的“第一桶金”。 从那年年底开始,他在汉口开设“戴海记茶庄”,并在湖南安化和新化等地独资经营“孚记”、“益川达”、“泰安”等茶号,专门收购制作红茶,运至汉口销售。同时,他被汉口一家资本雄厚的外贸茶叶公司“忠信昌茶栈”聘为茶师。由于他十分重视信誉与职业道德,深得买卖双方信任,因而声名鹊起,生意兴隆,资金积累渐趋雄厚。他仅是代销茶叶业务,每年收入即达10余万银元。 幼年丧父的戴海鲲经商致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建一所“感谢母恩”的大宅子。出于这个想法,读书出身的戴海鲲在巨宅没有破土之前,便将其命名为“柏荫堂”,以彰显母亲的“柏舟清操”。 “柏舟”一词,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云:“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说的是周朝时候卫国里世子共伯的妻子姜氏,是齐国里的女儿。共伯死得很早,姜氏守节不再嫁人。姜氏的父母欲让她重新出嫁。姜氏情愿死也不肯再嫁,便做了一章《柏舟》诗。姜氏的爷娘看到了这一首诗,也就不再去强迫他嫁人了。 现在的柏荫堂,已是双峰县“不可移动”的保护文物。大门两侧分别嵌着两块汉白玉碑,其中左边一块的文物介绍里就说明了当年戴海鲲“为歌颂母德‘柏舟节操’,不忘母恩‘庇荫成长’”的建宅动机。 柏荫堂规模宏伟,美观华丽,其建筑工艺称得上是湘中地区明清建筑物中的精品。 柏荫堂当时建筑面积达平方米。解放后,先后为双峰八中、茶冲人民公社、茶冲乡人民政府、茶冲供销社、茶冲中学所在地。现在的柏荫堂大宅,正厅部分闲置,其后办起了铸钢厂;东厢为三塘铺镇大马冲责任区办公及干部住宿地,在大马冲责任区后边,还改建了一座“三塘铺大会堂”;西厢为三塘铺镇中心小学校舍,除前面一栋两层的教学楼是改建的外,其余的都是当年的原作。 从外观看,柏荫堂以坚固的带有枪眼的外墙和炮楼而具特色,反映了民国时匪盗兵患危害乡里,时局混乱民不聊生的历史状况。 从结构来看,柏荫堂既形似北方的四合院,宽大的坪地后边是正宅,又具有湘中地区“几进几横”的建筑特色。两厢以天井隔开,既独立成院,又与正宅构成完美的整体。尽管地大房多,因为设计了宽阔的宅内天井,对房子内的取光没有多大影响。 从建筑艺术来看,柏荫堂确实是当时方圆百十里的建筑艺术杰作。每一个外花窗都以木料为骨架,外饰各种栩栩如生的图形,并绘以鲜明的色彩,即使在历经近八十年风雨的今天,仍然引人注目。在建筑用材方面,渗入了近代科学中的水泥材质,突破了传统的纯砖木结构。正厅阶基上的廊柱都是整根的大圆木,连接廊柱和墙壁的横梁上都置有一个磨盘大小的圆形雕花木盘,上面浮雕着各式动植物,象征着富贵吉祥,每个图案都不完全一样。 在柏荫堂院内,只要是使用石头的地方,石头上就有各式各样的图案雕刻。尤其是大门石框、地方石、廊柱基石、天井砌石等处,图案格外鲜活逼真,一幅幅被摄入了我们的镜头。 柏荫堂落成后,戴海鲲先后担任汉口长郡会馆会长、汉口茶叶工会主席等职。民国25年(),又被民国政府任命为中国茶叶公司总茶师兼汉口茶业分公司经理。民国29年(),戴海鲲返湘,任中国茶叶总公司顾问兼湖南分公司副经理。以后又供职国民政府中央财政部,并兼任安化第一、第二制茶厂厂长,其资金积累更丰。 戴海鲲经营茶叶能够获得成功,与搭救苏联洋行买办邓以诚有很大关系。邓因被指控为共产党嫌疑分子遭捕,他闻讯后亲赴法院,将其保释出狱。邓即以银元酬谢,他婉言谢绝。自此,他运去苏联洋行销售的茶叶,经邓以诚关照,一律高价收购。洋行还替他广为宣传,说“戴海记茶庄”的茶叶价廉物美。于是,欧美各国茶商纷至沓来,戴海记茶庄形同闹市。 抗战胜利后,戴海鲲辞去中茶总公司一切职务,令长子戴鹤林去安化东平,将“孚记”等3家茶号历年积存的余吨茶叶粉末制成茶素销售,获利万银元。又令三子戴鹤皋去汉口,租用民权路73号恢复“戴海记茶庄”。民国35年(),他相继在广州、香港设立“太孚商行”、“戴海记穗庄”、“太孚行港庄”、“戴海记港庄”等茶号,并在上海、重庆及新加坡等地建立联号,主营茶叶。年秋,他携继配夫人周德章往香港经营戴海记港庄,将内地茶叶经香港转销欧洲。后在九龙葵诵葵芳村购置住房安居,信奉基督教。 戴海鲲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很关心,声名远播。他曾主修木刻活字印本的《湘上戴氏四修族谱》六十卷,还慷慨乐捐以助修路建桥并兴学育才,他多次资助起陆学校的兴办,是起陆学校的第一届校董。 逛完了柏荫堂,我们兴致勃勃冒着高温随王文胜主任继续前往棉花冲参观另一所湘中茶商的“豪门大院”体仁堂。 这体仁堂座落在柏荫堂西南三四公里的三塘铺镇枫树山村棉花冲,八湾河静静地从堂前流过。 站在远处看体仁堂,简直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城堡。这座城堡为红茶巨商刘麟郊的两个儿子刘校亭、刘良丞于光绪年间所建。 据目前所见史料得知,刘麟郊是湖南较早且著名的红茶商人,有“茶祖”和“侠商”之称。刘麟郊是汉高祖的72代世孙,汉家刘氏茶坊第38代传人。清太学生,钦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咸丰年间战火纷飞,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搏杀于江汉之间,普通人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为幸,而“胆大包天”的刘麟郊则看准了动乱岁月中的商机,在战火和杀戮的空隙间穿梭,以军事家的勇猛和谋略展开了与洋人争利的“商战”,往来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地商埠,集财于内、争利于外,数年之间即致巨富。 刘氏六十大寿时,湖南巡抚刘崑,湘乡县儒学正堂刘时畅、绅士曾国潢、举人朱啸山和邓庚元等均作有寿序。刘氏致富后,以重金聘请名师教二子。其子校亭、良丞两兄弟不负厚望,成为名重双峰的乡绅,于光绪十二年开始在家修建这座气派的豪宅。 体仁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后分四次建成:首先修建正厅和正屋,接着修建左右两侧厢房,然后修建槽门、杂屋等,最后增建了一幢小洋楼,才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规模。由于体仁堂建筑工程浩大,从正厅正屋建设开始,到小洋楼建设完工,历经二十余载。 体仁堂建筑结构为三进六出三厢九进,正厅堂3个,侧厅堂6个,厢房厅房18个,以天井为中心营造小院,院中有院,院中套院,以亭廊相连,辅以廊房、轿厅、花厅、书楼、花园、佛堂、戏台,左有守经别墅,右为小洋楼式的凉亭,以正室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展开。总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7千平方米,共有房屋间。 体仁堂外观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富有华美木雕,精致石刻,充分显示了当时富豪私宅建设的大手笔。 走近体仁堂,你可发现它是一处带明显防御功能的颇具晚清风格的古建筑。大门前设有半月形旗台,石坎是四方四正的石头砌成的。大门门框由结实的整条石组成,早在“学大寨”年代“铁牛”进宅右边门框被撞断移位,几十年了也没有任何问题。 整个大门用铁皮包裹,外沿墙壁砌有2米高的“砧子石”,围墙及最外沿的房子墙壁均有枪眼,双层防御。主人还仿照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的做法,砖头上刻有工匠的姓名和制造的年款。这严严实实的建筑,从侧面反映了清朝末期时局动荡、兵匪横行的混乱历史局面。 走进体仁堂院内,一条宽宽的石板铺成的院内甬道折向正厅大门。据院子里的老人说,进堂甬道转弯是为了“聚财”。走在这甬道上,正前方雕着吉祥物的高大堂门、两侧写着大“福”字的八角门、屋顶引人注目的瑞兽,真是目不暇接。就好象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不知从哪里看起。 走进体仁堂大门,透过天井往前看,厅堂空旷肃穆,尽管一堵书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墙壁隔断了厅堂的深处,但从那墙壁顶端看到神龛上的花格,还是可以看出那神龛的威严。从天井往左右看,都有一个正厅通往侧院的圆形门,远远看去就像一个洞。院内的小朋友们见我们不停地拍照,便抢着蜂拥在圆洞处,留下那天真调皮的脸谱。 从圆洞处往前走,只见它院中套院,房内有房,堂内居住的村民,或穿梭其间,或追着我们看热闹,或干着各自的活计,或视我们而不顾。我们小声地议论,俏无声息地“咔嚓”,因为我们欣赏的是宅子而不是宅子里的人。 我们漫不经心地来回在古宅里走着,不知不觉消磨了一个小时。但不知走了多少来回路,也不知还有多少地方没光顾。什么三进六出、三厢九进、根石木廊柱、48个天井,谁也没有数清楚。只见到处廊道相连,廊道地面都是清一色的磨砖地。一会儿又见天井,一会儿又见院落,还有昔日的水池及池上小桥的踪影,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缘身在此宅中。 我与志辉从小洋楼侧的东门出门,绕墙根的屋后土坎上向西走,只见古宅屋顶瓦片粼粼,叫你眼花缭乱,也不知屋面到底有多宽。到西门处,发现门顶上写着“守经别墅”四个字,才想到这是豪门深宅,怎么能叫你轻而易举地看透呢?不然大宅就失去神秘感和吸引力了。 王文胜主任见我们一个个衣服全湿透了,就招呼我们到枫树山村的刘支书家休息片刻。当我们走在深宅外池塘边再回顾院内时,才发现院子东边还有一大片没有踏足。 这刘支书是古宅建设者的后裔,也是从古宅里搬迁出来的。他告诉我们,体仁堂是他和伙伴们孩提时代的乐园。解放后,有棉花、洋楼、年丰三个生产队的多户贫下中农住在这古宅里,人多好热闹,捉迷藏、躲猫猫是轻易发现不了的。有调皮者溜出大宅上山摘野果子吃去了,搜索的人往往还在专注地寻着呢。 刘支书说,一百多年来,体仁堂除了极少数危房被改建外,绝大部分保存完整。象体仁堂这样曲巷相连的街衢式建筑群落,是湖湘建筑文化的充分体现,更是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留下的的独特风景,值得后人们去保护。 刘支书的话很有道理,我们双峰文化积淀深厚,各类古建筑记载了双峰人文活动和建设的历史,体现了湘中地区建筑的成就和水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修缮和保护好富厚堂,成为了旅游和展示地域文化的新亮点。希望住在这些古宅里的人们,用你们的心去呵护好这些古建筑资产,让它焕发青春,为当今社会服务。(原载年双峰网人文地理专栏) 原创投稿:xz ldsf.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fengzx.com/sfxzp/8682.html |